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1月16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文化周刊 穿透谍影的人性之光 丹青工时自栋梁 《不辞职,去旅行》:将梦想照进现实 军旅小说《一座营盘》研讨会在京举行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穿透谍影的人性之光

——评电影《换谍者》

□ 王驰

间谍题材的文学与影视作品总是长盛不衰,并且诞生过很多经典之作,如詹姆士·邦德系列;也产生过很多大师级的作家,如约翰·勒卡雷、格雷厄姆·格林。所以,要在这个领域里推陈出新,玩儿出新意思,是件难度很大的事。

在这个背景下,《换谍者》的出现令人惊喜,对间谍题材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一个大大的福利。不过,由于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大手笔与锐意创新,本片基于间谍题材而又有所超越,使其成为一部内涵丰富、深具人文关怀的作品,不但《纽约时报》将其评为2015年十部最佳影片,业界更视其为2016年奥斯卡奖的大热门,认为其有实力去竞争多个奖项。

叫好又叫座本就是斯皮尔伯格电影的标签,由于善于讲故事的著名导演科恩兄弟的加入,承担剧本的改编工作,以及汤姆·汉克斯的传神演出,更保证了《换谍者》的品质。

故事很简单:冷战年代的美国,抓到了一名以艺术家身份做掩护的前苏联间谍鲁多夫,彼时,两大阵营势如水火,对于埋伏在美国心脏地带的间谍自然视如寇仇。所以,对于鲁多夫,美国政府方面本想在法庭上走走形式,然后重判了之。美国政府找到律师公会,让其指定一名律师,来配合这种表面功夫。律师公会将任务交给了负责保险赔付业务的律师多诺万。没承想,多诺万是个较真儿的律师,他要认真地为鲁多夫辩护。

影片开始,就在以一己微力对抗国家巨无霸这样的张力中扣人心弦地展开。

多诺万的较真儿,首先源自对法律的信仰。他厌恶美国政府及政客们把法律作为政治工具的做法,而希望通过公正地审判鲁多夫,给世界留下一个自己的国家是个法治之国的评价。

但他的较真儿,更大的动力来自于对人的尊重。透过刀光谍影,超越国与国之间的斗争,鲁多夫在他眼中首先作为一个普通人而存在。

这个人,与我们任何人一样,从摇篮出发,经历各种辛苦长大,背负父母的希望与祝福,承担各种责任与义务,是妻子傍晚时分等待的准时归家的丈夫,是儿女们至亲至爱的爸爸,而最终,被时代的洪流冲刷到一个复杂、凶险的境地。

他并不一定天生就是哪个国家的敌人,而是被大时代选中,站到国家间敌对的前线,他的生命应该得到尊重,不该成为替罪羔羊。这是多诺万不顾政客打压,岿然而孤独地屹立于法庭,高声为一个千夫所指的间谍做辩护的精神底色。

隔着很远的时空距离看去,那些敢于拂逆强权的孤独勇士无疑具有审美价值。但设身处地去想,这种角色扮演,要多沉重有多沉重,没有一副厚实的肩膀,一个坚强的心灵,绝对无法承受,因为压力不仅来自政客,还来自于大众。

冷战时期的美国,经过政府的成功洗脑,恐惧与仇恨成为大众的精神食粮。让鲁多夫上绞刑架,不但是政府的意图,更是公众的呼声。当多诺万成功地使鲁多夫免于死刑判决时,法庭旁听席上爆发出愤怒的吼声,他的家也随即遭受枪击。

汤姆·汉克斯是斯皮尔伯格的爱将,已经出演过《拯救大兵雷恩》《幸福终点站》等多部斯氏执导的作品。《换谍者》中,他的表演可谓出神入化,将多诺万坚定执着而富有手腕的形象刻画得十分成功。

影片中,为了争取鲁多夫免于死刑,除了法庭辩论,他还敲开法官的家门,登堂入室,以万一美国也有间谍被苏联抓获,那么处死了鲁多夫的美国,将没有筹码与苏联谈判。这一理由,最终打动了法官。

不过,法庭戏并不是这个间谍题材的电影的重点。事实上,好戏在后头。

故事的发展很快验证了多诺万的预见。美国飞行员保罗在苏联上空执行侦察任务时被击落。苏方主动间接找上门来,试探交换间谍的可能。或许是因为先前的先见之明,多诺万被美国政府挑中,赴民主德国与苏联方面秘密谈判。他的谈判手腕再度发挥出用场,使双方成功达成条件。而谈判过程中,故事横生出一个枝杈,再次深化了多诺万对生命与人性价值的坚守。

在东德,多诺万偶然发现一个普通的美国大学生落入东德警察之手,于是他决定一石二鸟,利用东德要显示自己不是苏联附庸的心理,分头与苏联、东德方面谈判,要用鲁多夫一人换回保罗与这位大学生。这是整部电影中第二个,也是更动人心弦的高潮。

换谍的地点选在东德格林尼克大桥上。最后时刻,东德方面还想玩弄手腕,试图不放走大学生,而达到换回苏方间谍的目的。是多诺万的坚持,才使东德的计谋没有得逞。这一幕戏,紧张得令人手心出汗。

在换谍加换回大学生的过程中,多诺万遇到的挑战首先是势利与功利的美国政府,政客们怕多诺万擅自附加的换大学生这一条件,会妨碍换谍行动的成功,所以百般阻挠多诺万。

第二个挑战是心理上的。苏联方面要求,桥上换谍时间只有十分钟,十分钟不见人,换谍即告终止。但到了指定时间,东德方面却利用这一游戏规则,挟大学生在附近悄悄观望,准备赖掉事先的约定。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多诺万坚持不见大学生,绝不单方面与苏联换人。

最终,东德方面臣服于他的意志。当早上五点钟黑魆魆的拐角出现年轻大学生蹒跚的身影时,你无法不被多诺万的努力、被他的人性之光所感动。

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演绎了无数爱恨情仇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恒久打动我们的,不是武器、装备及技术的升级,不是理论、修辞及概念的更替,而是对人性的揭示,是对人性中美善的讴歌。

作为殿堂级导演,斯皮尔伯格用新作《换谍者》,为纷争不已的这个世界贡献了一部广义上属于治愈系的电影,让我们对人性保持警惕,也保持信心。

真是用心良苦。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