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慧颖
“小一”学生家长有一个共同点,归纳起来就是三个词:焦虑、焦虑、很焦虑。
儿子上的是对口的公立重点小学,因此并没有让我过多操心幼升小。但是还没到上学,竟发现小升初已经在不远处向我招手了。于是我让儿子和大多数孩子一样,上了奥数班和英语班。
退课不等于半途而废
于是,从幼儿园毕业后的暑假开始,只会20以内非进位加减法的儿子,也背上书包开始了奥数学习。低年级的上课方法基本是看动画片、听讲解、练习题,回家再做习题和计算训练。
可是,儿子上课最大的困难是做笔记。老师每讲一题,都要求边听讲、边抄写笔记,然后让孩子当堂演算一遍习题。儿子努力想要跟上进度,无奈写字太慢,又不习惯抬头听课与低头书写来回切换的模式,听讲效率可想而知。看教学动画片的时候挺开心,轮到做笔记时又开始焦虑。渐渐地,儿子开始抵触奥数课的家庭作业,对每天的计算练习更是如坐针毡。就这样,在勉强坚持了十几堂课以后,我做出了一个决定:退出。
退课不等于半途而废。不再参加奥数班以后,我还是在儿子的书架上放了几本比较有趣味的奥数书,任他自由取阅。书刚送到的时候,他会迫不及待拿手机扫码看会儿习题讲解视频。在儿子时间空闲、心情又好的时候,我还会建议他做一点习题,断断续续的,每个月也就两三次。
有一天,儿子找到一本《乘法翻翻书》,要求我给他讲。我挑了一道例题,让他把相同数字累加,告诉他几个相同的数字连续加起来就是乘法。儿子开始热情高涨地玩起每一个翻页。他全用连续加法来进行心算,然后打开小翻页看藏在下面的答案,每次完成小小的挑战都让他心满意足,一心想要攻克下一个谜题。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儿子一直兴趣盎然。起初是心算加法,但慢慢就自然记住了乘法的答案,过了几天,我听到他在按自己的方式大声背诵乘法表。 在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只在他求助时点拨一二。
找到打开潜能大门的钥匙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稍微花一点心思,完全可以涵盖低年级的知识点。
我们玩玩买门票游戏,每次加入一点新的概念,儿子毫不费力地掌握了带小数点的加减法。
烘焙的时候让儿子做小助手,凭着吃货的热情,他学会了度量,还通过切黄油学会了分数的概念,用乘法计算饼干数量自然是他百玩不厌的小游戏。
圣诞节给全班同学做饼干,他在分装饼干时特地设计按5袋一组分,然后用乘法算出总数。
当然,他最爱玩的,就是在小黑板正面给我出一道计算题,在反面悄悄写上答案,等我回答正确以后,他开心地亮出黑板反面的答案。
有一次,他问我一亿乘以一亿等于几(其实他也不知道答案!),把我当场难倒,为了做到有问必答,我无奈提前教了10的n次方的知识。出乎意料的是,儿子不但不抵触,而且举一反三地掌握了其他数字的乘方。因为对他来说,那是猜题游戏的一部分。现在,数学居然成了儿子最爱的科目。
关于学习班,退还是继续?
下面是我的一点体会,仅供参考:
当一种方式不起作用时,就得换一种方式诱发孩子的学习热情。退课外班,绝不是说那些班不好,但是有一百个娃就有一百种学习方式,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分辨孩子不适应学习班的原因,是真的不感兴趣,还是某方面能力不足导致畏难心理?是路途太奔波,还是没有好朋友一起学?弄清楚原因,对症下药。
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没有了课堂上的那种时间压迫感,孩子可能更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控制学习节奏,反倒延长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退了要不要再去?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要”。我们扶孩子学走路,是为了有一天他们可以脱开我们的手奔跑。我们教育孩子,是为了有一天他们能够独立学习,像一块全新富有弹性的海绵从课堂吸取知识。但是,必须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快乐地盼着去课外班。
最后,以16个字与曾经、正在和将要在学习班之间奔波的爸妈共勉:发掘优势,带动弱项,举重若轻,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