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后代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事情,也是女性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 杨朝清
吉林长春市民郑女士到某单位应聘时,被告知想要孩子,须提前一年跟单位申请,单位制定“员工生育时间表”,避免让员工集中在同一年扎堆怀孕,影响正常的工作。(1月4日《新文化报》)
伴随着社会变迁,许多女性在职场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女性权利不断彰显的同时,一些痛点也日益凸显。不论是“怀孕审批”,还是女研究生“先生娃后就业”,抑或“员工生育时间表”,在坚硬现实的挤压下,一些女性最基本的生育权利都遭遇了变相的限制与剥夺。
在用人单位强势、员工弱势的格局下,给员工的生育权利戴上“紧箍咒”便成为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正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女员工休产假不可避免会给用人单位的正常运营带来压力;“员工生育时间表”则试图化解女员工扎堆怀孕的困境,看似是一种“折中”的办法,有“不得不如此”的无奈和悲情。
尽管用人单位有一定的苦衷,“员工生育时间表”却经不起推敲。这样的做法不仅背离了法律法规,也没有体现企业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女性生育下一代的意义,绝不低于职业女性对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贡献;生育后代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事情,也是女性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曾让人们认识到了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对人的异化。在发展的语境下,效率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讲究效率、追求精准已经成为职场的生存法则。“加班致衰老”也好,“员工生育时间表”也罢,用人单位利益最大化的背后,是对劳动者的权利挤压,是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漠视和侵犯。
在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生育成本已社会化。英国女性职工的产假工资由国家支付给雇主,再由雇主发给员工;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民众一部分生育成本由公共财政分担。
性别平等倡导社会给女性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更公平的发展机会和更多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要求女性变得和男性一样。在“全面二孩”的时代背景下,“员工生育时间表”的陈旧观念,需要重塑和更新。只有少一些短视的功利和算计,让生育成本社会化有更多的基础支撑,女职工才会少一些“不敢生”“等等再生”,多一些“能生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