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12月6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农村新女性周刊 万象 榴园村:石榴富民 “四美”兴家 良种良法种“碱米”安全好吃又高产 西红柿俏销 菜农笑开颜 沙草成产业 大漠好掘金 这里的姐妹“不猫冬” 科技创新助推巴西农业发展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里的姐妹“不猫冬”

□ 李剑力 王素敏

“东家长,西家短,拉着闲话打麻将”,这是多年来农村一些地方妇女惬意“猫冬”生活的真实写照。但今年笔者在山西黎城县黎侯镇采访时发现,虽然眼下正值冬闲时节,昔日悠闲“猫冬”的留守姐妹,却把“冬闲”变成了“冬忙”,种大棚、绣鞋垫、搞加工,忙着增收致富。

大棚里面忙淘金

冬季的田野里一片荒凉萧条,但该镇北桂花村农妇张俊玲的设施蔬菜大棚内,却是春意盎然。碧绿的黄瓜挂满枝头,鲜红透亮的西红柿令人垂涎欲滴,呈现出一幅盛夏时节才有的丰收景象。张俊玲从冒着热气的蔬菜大棚里出来,一边擦着汗一边指着大棚对笔者说:“冬天地里没活,就把主要精力放在这20个反季节蔬菜大棚上。人虽然忙点累点,但到春节前后,这两棚菜怎么也能收入四五万块钱呢。”

近年来,该镇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反季节瓜果菜,全镇的设施大棚农业发展迅猛,如今全镇日光温室大棚达到200个,新建蔬菜示范样板田850亩,新发展设施蔬菜470亩,年产优质蔬菜450万公斤。仅此一项,农民年人均增收1200多元,并涌现出北桂花、东洼等一批大棚蔬菜专业村和张俊玲一样的种植大户。

坐在炕头当绣娘

这些天,谷驼村留守妇女赵利英比平日里更忙活:“冬天地里没活了,我们这些留守妇女也不愿闲着。这不,姐妹们坐在这暖洋洋的炕头,当起了‘绣娘’。”当问到每天能挣多少钱、怎么销售时?快言快语的杨爱英说:“手头快的一天能挣到40多块钱,手头慢的也能挣30来块。销售主要靠镇里办的黄土地农特产品专业合作社。”

据了解,该镇黄土地农特产品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各种民间工艺品开发、研制和生产销售。产品除了手工缝制的黎侯虎、绣花鞋垫、千层底布鞋外,还有小孩穿的虎头鞋、戴的虎头帽等。据该镇妇联主席王素敏介绍,该合作社带动了全镇1000余名留守妇女,年缝制黎侯虎、绣花鞋垫、千层底布鞋3万余个﹙双﹚。仅此一项,农村留守妇女年可增收7500余元。

勤做豆腐挣钱忙

走进赵家山村,高高耸立的村牌坊彰显气势恢宏,“上党豆腐第一村”七个烫金大字格外引人注目,一户户农家小院飘来阵阵豆腐的清香,沁人心脾。

赵家山人制作豆腐可谓历史悠久,做出的豆腐在上党地区是首屈一指的名品,色泽雪白、味道纯正、做菜久炒不泥、熬汤浮而不沉,吃起来松软鲜嫩。

正在家里做豆腐的村民赵俊花告诉笔者:“一天能做2锅豆腐,1锅30公斤,每公斤卖5元,除去成本一天能赚180多元。特别是逢年过节,至少能做七八锅豆腐。”

如今,在赵家山村做豆腐的姐妹有120多名,几乎家家靠做豆腐盖起了二层小楼和大瓦房。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