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豆妈
7岁的小侄女上学了,每天埋头用功。我发现,书桌上无一例外,都是教科书和教辅书,我问她:“给你买的《经典儿童文学》去哪里了?”
她头也不抬甩给我一句话:“老师说那种书没用,要抓紧时间学点有用的。”
我手一抖,不太敢相信这话出自一个7岁孩子之口。
无用的知识关键时刻能够帮你一把
三年前,我曾是一个编辑,去书店做市场调查时挨个询问家长:您给孩子买这本书的理由是什么?
家长的回答大多是:“有用”!家长问我,看了你们的书,我的孩子能多认字吗?会算数吗?能考第一名吗?
从那时起,我领教了父母对教育的“有用论”: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没用的;背唐诗是有用的,看小人书是没用的;上补习班是有用的,过家家是没用的;下围棋是有用的,玩积木是没用的;所有考不了级、不能拿证、没有加分、不算特长、无助于考重点学校的,家长都振振有词:学这个,有用吗?
在很多父母的认知里,连课外书也被划分为有用和无用。升学求职、教辅应试、成功经验,这些“有用”的书,常年占据着孩子的书包和书店的畅销榜。在堆积如山的教辅书中一路冲杀的孩子们并不清楚,究竟是从“有用”的教辅课程中受益,还是从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中获得人生的益处?
乔布斯曾谈到,他从斯坦福大学辍学,放弃了自己的“有用”专业去听美术课,研究san serif 和serif字体,怎样才能作出最棒的印刷式样。这在当时看来完全“无用”和“浪费时间”的举动,在他十年后设计第一台Macintosh时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乔布斯说:“如果我当年没有去上这门美术课,苹果电脑就不会有这么漂亮的字体。跟着我的直觉和好奇心走,遇到的很多东西,此后被证明是无价之宝。哪怕别人说这些知识‘没用’”。
20世纪伟大的美学家宗白华,曾这样介绍他立志成为美学家的心路历程:“我小时候虽然好玩耍,不念书,但对于山水风景的酷爱是发乎自然的。天空的白云和桥畔的垂柳,是我孩时最亲密的伴侣。我喜欢一个人坐在水边石上看天上白云的变幻,心里浮着幼稚的幻想。云的许多不同的形象动态,是我童心里独自玩耍的对象。”
偏偏是这些无用的内容,造就了一家伟大的公司的总裁、一位德高望重的美学家。人生是立体的,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会浪费,都有自己特别的意义,你永远也不知道它会在人生的哪个关键时刻帮你一把。
教育没有绝对的“无用”
父母所说的教育“有用”,多指立竿见影。衡量知识的尺度,是以分数、考级和升学为标准,有助于此则“有用”,无助于考试则“无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曾对毕业20年的校友做过调查,他发现:老校友更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无用”、但后来很“有用”的课,比如一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类。
如果你想培养一位循规蹈矩、没有独立性的孩子,可以让他学眼前的“有用”文章、做“有用”的习题,如果你是一位眼光长远的父母,会让孩子读一些“无用”的书,做“无用”的事。比如,在孩子几岁时,带他去旅行,带他全身心地触摸、听、爬、玩、感受这个世界。在孩子十几岁时,让他去感受所有跟艺术、美与普世价值有关的内容;给他听一些好的音乐,读一些经典的好书,让他体验情感的深邃和想象的博大。
如果有可能,不必非做一个“有用”的人,但要做一个有趣的人。去学习那些“无用”的知识,去拥有一颗丰富的心灵,去触碰、感知、体味、享受生命,做一个内心丰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