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12月3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教周刊 成长 不要用外来恐惧警示孩子 劳动: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养育孩子 爸爸大有作为 没有绝对“无用”的教育 “一指智净”为孩子健康护航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要用外来恐惧警示孩子

“恐吓”式教育源于父母心态幼稚,也是父母无力驾驭家庭教育的表现,长此以往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 中国妇女报记者 吴军华

■ 刘伟玲

“请不要告诉你的孩子,如果他们调皮我们会把他们抓走。我们希望他们在感到害怕的时候会跑向我们,而不是被我们吓跑。谢谢!”

近几天来,配着这段文字的“警方提醒”宣传海报刷出现在很多人的微博、微信朋友圈中,它同时被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的官微转发。不少网友留言表示被戳中痛点:“我们小时候不都是这样被吓大的吗。”

“不乖会被警察叔叔抓走”“乱跑会被捡破烂的捡走”“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诸如此类的“恐吓”式教育在我们身边的家庭中并不少见,这样做真的能教育好孩子吗?

一张宣传图片引发热议

经网上查询后发现,这张图片是源自英国杜伦当地警方推出的一张宣传海报,上传到Facebook上仅一周就达到了350万次点击量。经“本土化”后,国内各大公安部门的微博也在疯转,甚至引起了医护人员的注意,“请不要告诉你的孩子,他调皮时我们会给他打针,我们更希望在他真正需要我们的时候勇敢地伸出手,而不是惊恐万状地跑开……”

不少网友对此表达了认同感。

网友“阿狸煎饼”说:“我小时候一听警笛,吓得就往姥姥怀里钻。”

网友“刘yan”则说,即使没有做错事,但小时候确实是“一看到警车就吓死了,以为警察是来抓我的”。

有网友找出了早前媒体报道过的案例:一名九岁被拐男孩被解救后问他为什么在火车站与警察擦肩而过时不呼救,男孩说,妈妈说过不听话的孩子会被警察抓走,所以他不敢喊。

对此,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茶亭派出所的办案民警陈警官表示,在以往办案过程中确实出现过孩子“见到警察就躲”的情况,是因为家长经常拿警察吓唬孩子,所以孩子看到警察就以为自己做错事了。

中国妇女报记者在福州小金星国际幼儿园放学时随机采访了几位家长,大多数家长表示有过“吓唬”孩子的经历并且“管用”。“80后”家长陈女士说:“我儿子非常调皮,有时候一哭闹起来谁都劝不了,尤其是在街上看到喜欢的东西如果不给他买就闹腾,根本没辙,只能用‘叫警察叔叔来抓你’‘让医生给你打针’之类的话来吓唬他。”

专家:正面引导给孩子安全感

“这张图片传达了一个很好的教育观念,一是提醒家长不要吓唬孩子,二是要孩子学会正确地保护自己。”从事家庭教育工作10多年的福建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专家志愿者谢宝平表示,“恐吓”式教育源于父母心态幼稚,也是父母无力驾驭家庭教育的表现,长此以往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谢宝平说,在家庭教育中,要让孩子树立正确的敬畏意识,用守规则来约束自己,而不是让外在的恐惧来纠正孩子的错误。“家长应该在生活中正确引导,让孩子在遇到危险、需要求助时,懂得跑向警察等可依靠、可信赖的人群,寻求正确的保护和自我庇护的方法。”

四五岁以前的孩子心智不成熟,缺乏对事物的分辨和认知能力,家长若常恐吓孩子,可能会让他们对警察、医生等职业产生曲解和恐惧感。谢宝平表示,“恐吓”式教育,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产生自我畏惧心理,失去自尊与自信且逐渐形成内向性格。如缺乏主见,不敢大声说话,也害怕他人大声说话。

“当孩子有哭闹、不吃饭等调皮行为时,家长首先应该想想哪里出问题了?”谢宝平说,父母要学会在孩子的行为表现、生活习惯中读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因为每一个孩子‘调皮’的背后,都隐含着渴望理解、求助的诉求。所以,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谢宝平提醒,父母在和年幼的孩子沟通时,要注意正面引导,多告诉孩子怎么做,形成正确的观念,建立安全感。比如小朋友做错了事情,家长直接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应该改正。父母在孩子认识错误时,要从情感上接纳孩子,使之有安全感。此外,应该经常夸赞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对其正确行为加以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