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12月1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婚恋周刊 关注 罗爱萍的新目标:反逼婚 扎克伯格休假陪产是对传统家庭观的逆袭 关系平等比文化背景相同更重要 婚姻要幸福多说“谢谢”比抓住胃管用 修复破碎婚姻远比想象困难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罗爱萍的新目标:反逼婚

罗爱萍近照

编者按

近年来,在资本推动下,有关“剩女”的话题被频繁热炒,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对于这一群体的污名化和标签化与反污名化、反标签化的斗争始终相随。尤其是单身女性,努力为自己发声,为被舆论曲解的“剩女”正名。罗爱萍就是其中一位,从“剩女”发声者到“斗士”,她的经历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日前,中国妇女报记者对她进行了独家专访,探寻她的婚恋观及心路历程。

■ 中国妇女报记者 莫兰

又近岁末,许多单身人士开始陷入焦虑,这种焦虑会在春节达到峰值——彼时,一年一度的“逼婚”与“反逼婚”家庭“对抗战”将进入白热化阶段。如何解决亲友的关心、追问、逼迫与自主决定婚恋问题之间的矛盾,成为他们的迫切需要。然而,尽管网络上反逼婚攻略比比皆是,但很零散,并不系统,而且出自非单身人士之手的东西总有点“站在痛苦之外规劝受苦之人”的意味,难以令人信服。

不过,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一部试图为众多被逼婚的单身人士提供解决方案的著作——《反逼婚攻略》将于2016年初出版,教授如何和自己、父母、朋友、同事、邻居、陌生人等谈论大龄未婚问题的技巧。其作者,正是被称为“单身掌门”“‘剩女’代言人”的单身女性罗爱萍。

今年38岁的罗爱萍,是《中国剩女报告》一书的第一作者,因反抗对“剩女”的污名化而成为中国最早、最系统研究“剩女”的研究者。其从个人的自我觉醒到唤醒更多单身女性对抗“剩女”歧视的人生经历,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向池塘投了一块石块”

“女人最大的障碍是爱情和婚姻。打破对爱情和婚姻的迷信,拒绝被奴役,才可能实现自由。”罗爱萍的微博经常发布这样一些关于爱情、婚姻的言论,也由此引来部分媒体的误读,以为她反对爱情,反对婚姻。其实不然。

对于健康的爱情带来的愉悦和享受,以及美满的婚姻有助于个人成长,能为女性提供经济保护的作用,罗爱萍是肯定的。她只是反对“一定要谈恋爱”“一定要结婚”的桎梏。社会文化过于神圣化爱情和婚姻,社会规范把爱情和婚姻定义为女人的人生意义所在,导致女性把这些内化成自我要求,以至于部分女性不顾一切地盲目追求爱情和婚姻,心甘情愿地自我贬损和自我损害,这是她所坚决反对的。

早在2008年,罗爱萍就注意到中国媒体对“剩女”议题的关注和热议,而且趋势在加强。而时年31岁的她已在所谓“剩女”之列。媒体和舆论所展现的“剩女”,被严重污名化,贴满了“孤傲”“强势”“恨嫁”“有心理障碍”等标签,令她愤怒不已,便与王蜂、江宇组建研究团队,通过调查和写作反击。

之后在英国留学期间,罗爱萍研读了很多研究不婚或晚婚的英文文献,认识到“剩女”现象并非中国特有,而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不同的是出现时间的早晚。在西方,十六、十七世纪就存在大量不结婚或晚婚的女性,二战之后亚洲经济腾飞,越来越多亚洲女性选择了推迟结婚或不结婚,尤其是日本,不婚女性的比例相当高。而纵观人类的历史,大龄未婚女青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污名化称谓,例如在西方以前叫老处女(spinster),日本叫“圣诞节的蛋糕”(指24岁之后的女性就像12月25日的圣诞节蛋糕,只能贱卖)。

“社会为女性设定了为人妻和为人母的性别角色,‘剩女’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性别角色设定,才会引起口诛笔伐。历史上,对于不结婚或单身女性,西方社会的态度非常恶劣,仇视、恐惧、嘲笑、数落、担心等都有。今天,西方单身人群数量日渐庞大,污名化减轻了很多。而现在亚洲各国包括中国在内,单身女性的数量也在增长,针对她们的污名化属于现在进行时而且很严重。我由此判断,这是一个非常有历史价值的题材。”罗爱萍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

进入分析和写作阶段,深入了解单身女性和已婚女性的生存状况后,罗爱萍越发意识到,作为单身女性中的一员,为这一群体发声是自己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她更清醒地看到,单身和已婚这两种身份并非截然分开,而是随时会相互流动,因此,消除对单身的偏见、污名和恐惧,创造一种自由选择的环境,其实属于单身和已婚人士的共同福祉。而进步和改变从来都不是容易获得的,“如果社会无法满足你的需求,你就得行动起来争取应有的权利。”

2014年6月底,揭示中国“剩女”真实生存现状的《中国剩女调查》出版,这是国内关于“剩女”问题的同类研究中,样本最多,最全面的调查。不少读者深受启发,思考并调整了人生方向。而媒体对该书的报道也一直在持续,包括报纸、网站以及很有名气的自媒体。在罗爱萍看来,这意味着媒体非常愿意聆听“剩女”的声音。这本书的影响在慢慢扩大,“就像向池塘投了一块石块,产生的涟漪不断地向外延伸。”

渐渐地,罗爱萍发现,自己在很多人心目中已成了坚持追求女性权利和自由的一名“斗士”。对这个称谓、这种形象,她甘之如饴。

可供个人操作的反逼婚攻略

在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罗爱萍经常遇到诉说父母逼婚苦恼的读者。2015年春节期间,她与上海的情感专家Steve联合举办了“今年春节别逼婚”活动,回答了很多网友的反逼婚咨询。深感逼婚给相当一部分未婚人士尤其是单身女性带来很大的困扰、烦恼或压力,而且随着年龄增大而加剧,罗爱萍梳理自己的经验与实践,运用《中国剩女调查》中的部分研究结果,写成了《反逼婚攻略》。

罗爱萍强调,这本书主要为单身女性而写,同时也兼顾了单身男性。“书中所提倡的反逼婚策略是一个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必须坚持的理念、要达到的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具体的策略。”她进一步解释说,“其核心是用沟通解决问题,争取坚持个人生活方式的权利与自由,让单身生活更被理解、更受尊重,更平和,更幸福。”

在逼婚这件事上,罗爱萍分析,性别差异是存在的,这与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有关。“男性因为要承担传宗接代的任务,承受的逼婚压力会更大——从古至今,‘娶不到老婆’都是男性失败的标志之一,单身男性被认为是失败者,没有责任感,不可靠。而女性则更担心随着年龄增大择偶范围缩小、影响生育、老来无靠等。”

面对逼婚,两性的态度也不同。罗爱萍在调查中发现:尽管男性也很希望与相爱的人结婚,但更容易屈服于压力将就结婚;而女性承受压力的能力更强,对真爱的等待更坚决。

罗爱萍认为,逼婚现象并非是孤立的。逼婚既是“剩女”被污名化的必然产物,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缺乏隐私观念的现状。除了大龄青年被逼婚外,尚未生育的夫妇也被“逼生”,生育了一胎的夫妇被逼生“第二胎”,受害的并非只有单身男女,几乎包括所有人。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走向多元化,社会观念更新却较慢,从而造成了摩擦和冲突。要彻底消除逼婚现象,有赖于社会文化的变迁,社会观念的更新。然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因为个人的努力也有助于改善大环境。

终极目标:每个人都能自由选择

如今,距离写作《中国剩女调查》已有数年,中国单身女性的生存环境及舆论环境是否有改变?

根据罗爱萍的观察,舆论开始对单身变得更容忍和友善。比起之前的一边倒污名化,现在的舆论已经开始出现呼吁尊重单身女性的喜人变化。

这种变化在目前最热的社交网络平台——微信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微信公众平台有很多情感类订阅号,罗爱萍长期跟踪了几个粉丝在50万以上的订阅号,发现它们所推送的与有关单身女性的文章内容已不再是以前的指责和催促,而是抚慰、劝说耐心等待、探讨如何经营单身生活等主题。而掌握着巨大话语权的情感专家、畅销书作者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转变。

另外,少数以单身群体为受众的订阅号和微博也在崛起,一定程度上,单身群体有了自己的自媒体代表,也在加速舆论的转变。单身者也非常具有娱乐精神,自嘲“单身狗”,通过娱乐化的方式解构污名化。每年的5月21日被商家营造为情侣表达“我爱你”的节日,但2015年5月21日这天,微信有一大波单身者利用戏谑、调戏的方法搞破坏,成了节日主角。在罗爱萍看来,这是单身群体积聚力量,反击压迫的征兆。

罗爱萍将这一系列改变归结为:“得益于最近几年网络女性主义的传播,女性主体意识的苏醒,女性主义者的努力以及越来越多单身女性勇于自我表达与反击。”

与此同时,单身的生存环境也有了一些进步。罗爱萍给记者列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前不久由徐静蕾冻卵所引发的对政策法规禁止未婚女性冻卵的讨论,另一个是一位单身妈妈众筹社会抚养费的报道,已经把单身生育权推上公共讨论的议事日程。但是这些在她看来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从全国性的政策法规到地方政府政策,对单身群体的歧视仍然非常严重,需要单身者团结起来,争取和已婚人群同等的权利。”

至于大龄单身女性群体对于自身婚恋状况的态度,罗爱萍认为,可以肯定的是,她们对直接恶意贬损其单身状态的声音一定会越来越免疫。

在社会环境发生改变的同时,罗爱萍也做出了重大决定。前不久,她已辞职,专注完成三件事——

其一,为第三本书《一人食》做调查。饮食彰显和满足人最基本的欲望,她试图从饮食的角度切入单身生活,审视以家庭生活为标准的社会商品供应体系对单身生活的挤压,以及食品工业应如何和单身人士发展互利共赢。书中会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一些反思,还会教授一些一人食的实用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单身人士在生活便利和饮食之间做好平衡。

其二,撰写放开单身生育的建议书,争取说服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交建议书,推动立法和政策的改变,把生育权归还给单身女性。

其三,为转型当律师做准备。中国目前的法律对已婚女性的保护仍相当不足,未来她将专攻婚姻家庭的方向,为女性的权益保护提供专业的建议,推动婚姻法的改变,为女性提供切实的支持。

总结自己这些年来对抗“剩女”歧视的努力,罗爱萍向记者阐述了其终极目标:“希望能加速‘剩女’去污名化的进程,为单身人士争取平等的权利,促进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不管生活方式是主流还是非主流,都能得到尊重,无需承受社会压力,个人权利不因为生活方式被剥夺。”

对于美国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的最新著作《单身社会》中所描绘的单身社会图景,罗爱萍表示,单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正在崛起,这种现实对无限崇尚婚姻的社会观念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但这是我们必须经历的“成长的烦恼”,对于社会和个人皆是如此。个人一生中单身的平均年限会拉长,不管是自愿单身还是被动单身,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磨炼而成长,都必须发现除了爱情、婚姻之外的其他生活重心和人生意义。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这都是一件好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