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易
近日,在小区自行车自助租赁点,笔者成功地使用微信“扫一扫”刷出一辆自行车,骑行1小时之内不要钱,一小时之外按每小时3元收费。每每看到傍晚时分,一辆辆蓝色的自行车“归队”,而上午停车点空无一车,心里都会想到四个字“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理念诞生于2008年,如今逐渐成为全世界政府在城市规划议程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智慧城市不仅仅是城市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更是在智能化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可以提高生活质量的城市空间,解决城市转型期的常见城市病,同时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智慧城市”的口号越叫越响的今天,人们自然而然将“智慧”与高科技、大数据这样的名词联系在一起,而名副其实的“智慧城市”哥本哈根告诉我们:“智慧”与出行方式更紧密相连。
2014年,哥本哈根已是全球人均碳足迹最低的城市,蝉联“智慧城市”奖,IBM城市交通痛苦指数仅15分(北京达99分)。到2025年,哥本哈根将被建成为世界第一座“碳中和”城市(碳中和是为减缓全球变暖所做的努力之一。利用这种环保方式,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 ,城市自行车通勤率达到50%。
欧洲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前沿之地。其中,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素以重视环保和绿色出行闻名于世,连续两年获得由“世界智慧城市世博会大会”颁发的“智慧城市奖”。
2013年,哥本哈根被评为该年的“全球最佳智慧城市”。2014年,主题为“用数据更好地为城市服务”的“哥本哈根联接”项目获得“最佳项目奖”。哥本哈根在西门子欧洲绿色城市索引中也取得领先地位,并当选为2014年“欧洲绿色首都”。
“智慧城市”的称号与哥本哈根的出行方式息息相关。作为国际自行车联盟推选出的世界上首个“自行车之城”,哥本哈根目前自行车数量(56万),已经超过了城市总人口(52 万),近40%的市民每天依靠自行车通勤,每年节省二氧化碳排放90000吨。
那么“智慧城市”哥本哈根在城市交通上是如何做到“智慧”的?一句话: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单车城哥本哈根当然也并非一蹴而就。
上世纪60年代,机动化和郊区化使哥本哈根市内自行车出行量迅速减少,至1970年代初已发展到岌岌可危的地步。与此同时,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加上1973年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机和经济萧条,哥本哈根市政府开始反思并重新走向多元化交通方式。
1980年,哥本哈根政府通过了第一个自行车网络规划,该规划由丹麦骑车者联合会于1974年提出。1997年,政府出台《交通与环境规划》,明确了抑制机动车数量增长、大力发展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总体目标。
在此后的5年内,一系列关于自行车整合公交的政策出台实施,包括建设自行车专用车道、设置自行车绿道、改善城市中心区自行车骑行环境、提升自行车与公共交通接驳能力、改善自行车停车设施、优化交叉口设计、保持自行车的清洁、重视宣传教育等。最近哥本哈根还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研发一种配备了传感器的智能自行车,传感器不仅能把即时信息提供给骑车人,还可以提供给环境部门有关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的数据。
此外,政府与高校合作研究并推广“哥本哈根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智能车辆技术等综合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优化城市交通。哥本哈根实际上是利用大数据改善了城市交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哥本哈根也形成了客户、服务商、产品生产商的智能交通产业链,促进了经济发展。
显然,“智慧城市”不是口号,它应该是更便利多样的交通出行方式,更优质的城市生活空间,甚至是洁净清新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