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11月29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农村新女性周刊 万象 花腰傣女人:传承文化发家致富 农业新科技 土家妇女刺绣增收 乡村文化大院升级了 克木人的香蕉丰收了 农田景观惹得游人醉 机械化让我解放了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花腰傣女人:传承文化发家致富

□ 中国妇女报记者 周玉林

“我们平寨村民小组274名妇女,就有233人善刺绣。”云南新平花腰傣手工艺品开发协会副会长刀向梅一说起花腰傣妇女来就无比自豪,“花腰傣妇女善于刺绣,每个女孩从十三四岁就开始学习刺绣,并且代代传承下去。”

在花腰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男人看田边、女人看花边。而新平花腰傣的服饰就以“华美艳丽、灵动优雅”闻名,亦被称为“穿在身上的艺术,写在身上的历史”。

11月16日,中国妇女报记者走进云南省新平县,走近数位酷爱刺绣的花腰傣妇女,倾听她们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发家致富的故事。

罗美英:传承技艺毫无保留

花腰傣是云南红河流域傣族的一个支系,又分为傣卡、傣雅、傣洒三支,以妇女腰部缠织锦带为标志。家住新平县腰街镇曼蚌村委会南碱小组的罗美英属于傣卡这一支系。

“我七八岁就跟着妈妈学刺绣,还经常请教村里的刺绣能手。”13岁,罗美英就能独立按自己的审美观念绣出多种图案。

在新平县,罗美英是大家公认的刺绣和服饰制作能手,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山水、花草、树木、动物、几何图形等,罗美英都是信手绣出、不用摹描,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花线随意运用,她的刺绣很能代表傣卡风格。”新平县文化站站长刀明贵特别推荐记者采访罗美英。

随着南碱被确立为省级民族文化生态示范村,旅游业也逐渐兴旺起来。罗美英的刺绣品不但成为游客们争相购买的纪念品,也成为她家的主要收入之一。

在南碱,杨萍英、刀红艳、白乙秀、刀美莲等年轻女孩经常跟着罗美英学刺绣。罗美英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手艺传给她们,她说:“谁想学我都会教,祖传的手艺不能丢。”

白万美:打造花腰傣自己的品牌

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2015年1月,做过销售、美容师,又当过文化传播公司助理的白万美,毅然携丈夫回乡创业,成立了新平俏花腰民族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注册了“俏花腰”图形文字商标,研发了花腰傣木屐拖鞋和花腰傣大红伞等一系列新产品,“我要打造花腰傣人自己的品牌”。

“全国80%的花腰傣在新平,一大批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这里生活。”白万美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她要在戛洒建一个花腰傣民族民居生活传习馆,挽救濒临失传的花腰傣民族民间工艺。

“花腰傣民族民居生活传习馆成立后,将以公司运作、艺术家操作、农户制作的‘公司+艺术家+农户’模式,这样既保护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培养了传承人,还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白万美设想着未来的发展。

婆媳俩:创意伴手礼展示民族文化

“箩卡叠”是花腰傣语中“吉祥娃”的意思,隐含一生的念想与祝福。它的设计者是一位花腰傣的老婆婆——刀凤英。

刀凤英说,想法的由来很简单:孩子玩的洋娃娃的衣服坏了,她就照着平时做衣服的样式,用碎布给洋娃娃重新做了一套新衣服。

刀凤英的儿媳妇普翠萍,看到婆婆这些漂亮的娃娃装后,灵机一动:何不把花腰傣的服饰穿在玩具娃娃的身上,像打造芭比娃娃一样,打造花腰傣自己的“箩卡叠”。

于是,普翠萍就从网上订购了模特娃娃,请村里的中老年妇女利用空闲时间,用手工缝制的方法给模特娃娃穿上花腰傣服饰。

“箩卡叠”直观地展示了花腰傣不同支系的民族服饰。如今,一个“箩卡叠”卖价一百多元到三百多元,成为花腰傣最具特色的伴手礼,深受游客喜爱。

今年8月,“箩卡叠——花腰霓裳”在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九届“工美杯”精品评选中被评为金奖。两个月后,普翠萍的创意又在第二届“创青春”——“摩尔农庄杯”云南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商工创意组一等奖。

刀向梅:发扬光大花腰傣文化

戛洒镇平寨社区是一个花腰傣聚居的村子,也是花腰傣刺绣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村子。平寨社区的妇女,几乎人人能纺织、个个善刺绣。

“你看这20多种刺绣图案,都是世代相传保留下来的,我们喜欢用黄、绿、红、蓝、黑、白等丝线纺织,图案多为四叶菜、八角、荷花、鱼尾、蜂翅等,寓意有奔丧的、辟邪的、结婚的、喜庆的,展现着花腰傣地区浓厚的地域特色,更有花腰傣人崇尚自然的独特审美。”刀向梅滔滔不绝地介绍着。

刀向梅不仅是新平花腰傣手工艺品开发协会的副会长,还是云南省玉溪市人大代表,她说:“我有义务、有责任,把花腰傣文化传播得更远,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自担任协会副会长以来,刀向梅的主要工作就是领着协会里的花腰傣妇女一边制作,一边学技术、找市场。

虽然协会运作得很艰辛,但刀向梅认为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花腰傣的民族文化是独一无二的,身为花腰傣的年轻一代,需要学习、传承的责任更是义不容辞。”

在2014年玉溪市人代会上,刀向梅提交了“花腰傣民族文化传承和争取政策扶持”的议案,希望能搭起政府与花腰傣民族同胞的桥梁,在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能实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帮助花腰傣群众增收致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