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元鹏
广安华蓥顺天寨村,何昌芳坚守村小35年,35年间,顺天寨村小先后来过几十名老师,如今只剩下何昌芳坚守在这里,何昌芳说,之所以坚守山村教育,是坚信寒门仍可出贵子。(11月10日《新华网》)
这位山村教师让人肃然起敬,正是怀揣着“寒门仍可出贵子”的执着信念,才有了她35年的坚守,也才有了她的儿子学有所成归来后的子承母业,继续耕耘在山村教育园地。这种信念固然是可敬的。但是,社会现实之下,固若金汤的信念有时也会变为羸弱的光芒。
不知道这位教师在山村教育坚守的35年里,走出了多少“寒门贵子”?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若“寒门贵子”成为现实,报道就不会仅仅是情感的抒发,必然会用“寒门贵子”的实例来佐证“寒门仍可出贵子”的美好。
坚守是难能可贵的。良好的教育仍旧是“农娃跳农门”的途径。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永远都不落伍。但这也不是仅仅依靠一位教师的坚守就能实现的。这位教师只是一位代课教师,暴露出了教育无奈的现实,贫穷地区的教育依然比不上城市教育。让“寒门贵子”不是一场梦中童话,需要不让贫穷地区的教育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如何让山村进得去教师,留得住教师?贵州的做法就很好。只要学生成为贵州大学的师范专业学生,就免除一切费用。这给上不起学的山村娃娃一次成长的机会。这些人回到家乡,或能因有着痛彻心扉的“痛着山村的痛”,而扎根山村教育。如此就给“寒门仍可出贵子”垒砌了一道坚实的教育基石。
不过,实现“寒门仍可出贵子”,虽然教育是基石,仅仅依靠教育坚守也很难实现。教育只能赋予寒门学子一根撬动地球的杠杆,有了杠杆还要有撬动地球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那句话:要给每一个人公平的出彩机会。这种公平的出彩机会,则需要社会制度的变革。我们需要打破用人制度的牵绊,需要清除自主创业的荆棘,更需要铲除“用人唯亲”的杂草。
自古以来,寒门出贵子都是很艰难的。问题是,我们的社会制度有没有打破这种顽疾的勇气?当山东一位农民父亲因为名校毕业的儿子不能成为公务员而自杀的时候,知识无用论就会在穷乡僻壤变得根深蒂固。“上流难以下流,下流难以上流”是一种深深伤害。
“寒门仍可出贵子”不能只是教育的坚守,也不能只是一种信仰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