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11月9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最美夕阳 “老漂族”:何时能在异乡安度晚年? 活出夕阳红舞出正能量 流感疫苗,老年人打还是不打? 老年人再婚为何易闪婚闪离? 老年微健康 白发染黑最危险慢病老人应慎重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漂族”:何时能在异乡安度晚年?

随意走进大城市里的任何一个居民小区,都会看到这样一群人:花甲之年却不能在家安度晚年,辛劳一辈子还像没燃烧完的蜡烛头一样继续发挥余热,离开家乡来到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帮儿女照看小孩,这就是“老漂族”。有调查显示,76.3%的“老漂族”投奔子女最主要原因是“照顾孙子(女)”;65.2%的老人认为,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对他们的重视不够;42.3%的老人对家庭生活不满意。专家指出,“老漂族”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人际关系单一,异乡漂泊带来的孤独和烦恼无法排遣,因而心理问题比较突出。专家建议,子女平时应多与父母交流,多关心父母的心理状态;“老漂族”也要主动融入周边环境,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加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此外,社区也应该为老人们提供一个交际平台和学习渠道,政府相关部门应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和医保制度,打破异地医保的瓶颈,使得“老漂族”的养老和医保等问题得到充分保障。

■ 中国妇女报记者 强洪

早上6点40分起床,怕吵醒正在熟睡的女儿女婿和11个月大的外孙,56岁的张大妈来不及洗漱,就赶快到厨房准备早饭。待女儿女婿吃完饭上班后,收拾好碗筷,张大妈又推着婴儿车下楼,开启了自己和外孙的一天。由于不认识路,她基本上都是在小区里转悠。从千里之外的甘肃庆阳来到陌生的武汉,离开了往日的亲友圈子,加上语言不通,大多数时间张大妈只能跟还不会说话的小外孙唠嗑,自言自语久了,她甚至怀疑自己的精神是不是有了问题。

像张大妈这样本该安享晚年,为跟儿女团聚或帮助照顾孙辈,不得不成为陌生城市里的外来人口,在异乡漂泊,这样的老人被称为“老漂族”。今年重阳节之际,中国妇女报记者在武汉沙湖公园及中山公园等地,采访了20名外地来武汉生活的老年人,探访他们晚年“漂”生活的幸福与烦恼:“可以与孙儿团聚一起”“没有人讲话”“不能和老朋友见面谈心”“除了买菜就不出门”“无法享受当地医保”“不敢在当地看病”等等,几乎是绝大多数“老漂族”的共同生活现状。

不适应城市生活很憋闷,异地看病是最大困难

刚来武汉的头几天,60岁的张秀芝老人的确很开心,儿子带她逛公园,儿媳给她买新衣服,能天天见到小孙子。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她却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应这里的生活。

从石家庄农村到武汉已经整整一年了,张秀芝老人首先不能适应这里潮湿的气候,全身瘙痒难耐。武汉冬天没有暖气的湿冷也让老人害怕:“那种冷是渗入骨头的”。同时,城里的蔬菜不仅都要花钱买,而且贵得离奇。生活习惯的差异也让她极感不适:用抽水马桶时,为了节水,她就想等两三次后再一次性冲水,但这个念头被儿媳认为是“不讲卫生”。一出门,看到路上那么多车和人,心里就发慌。“这1年里,我进了3次医院,身体大不如前了”。

与众多不能适应南方气候或环境的老人不同,56岁的刘希娅在武汉已经“漂”了3年,性格开朗的她对中国妇女报记者说:“适应不是问题,看病才是最大的问题。”

3年前,刘希娅从福建农村来武汉带外孙。没有朋友,她就在小区里主动跟带孩子的老人们聊天;晚上也不闷在屋里看电视,而是跟在小区跳广场舞的邻居后面跳舞,主动唠嗑……就这样,她很快融入了新环境,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

但唯一让刘希娅觉得不方便的就是看病。刘希娅有严重的胆结石,必须手术,如果在武汉做手术,异地医保就医很不方便。无奈之下,刘希娅只得回老家做了手术。“我在家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个手术下来花了三四千元,基本都给报销了。如果在武汉做手术,就不知能报多少了。”

“老漂族”聊天大多靠电话,四成人对目前生活不满意

由于子女在异乡奋斗、工作都十分繁忙,孤单寂寞的老人们要忙着照顾孙子,也无法和老朋友、老同事聚会。采访中许多老人都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他们普遍和以前的朋友联系少了,原因一是退休后见面机会变少;二是大部分老同事都搬到不同城市,平时要沟通也只能通过电话。今年64岁的曾阿姨有一位老同事姓陈,退休后跟着儿子“漂”到了加拿大,因为语言不通,没有人讲话的陈阿姨经常打国际长途回来,一聊就是半个多小时。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淼表示,“老漂族”是我国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双重背景下出现的一类特殊社会群体,他们从农村或者小城市来到大城市,物质满足但精神匮乏,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人际关系单一,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早在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学生曾祥坤、钱盛民等就深入武汉市洪山区、武昌区、江汉区、汉阳区的20多个社区,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探访了300名50岁以上从外地来武汉投奔儿女的老人。调查显示,76.3%的“老漂族”来武汉投奔子女最主要原因是“照顾孙子(女)”;65.2%的老人认为,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对他们的重视不够;42.3%的老人对家庭生活不满意。在其发布的“白皮书”中揭示了武汉“老漂族”的生活现状:“照顾孙子”成近八成“老漂族”离家原因,四成“老漂族”对目前生活不满意。

“老漂族”敏感孤独易“心伤”,儿女应多关注老人心理

“城市化进程加剧是‘老漂族’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周云清认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城市工作、安家,因忙于工作无暇抚育下一代,需要自己的父母来帮衬;而另一方面,老人年纪大了,也需要投靠子女,老有所依。所以很多老年人被迫成为“老漂族”。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王春教授分析,熟悉的环境可以给老人足够的安全感和心理慰藉,一旦转换环境,意味着老人必须很快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转变旧有生活方式,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很困难的。失去原有生活圈,加之难与陌生人沟通,往往导致自我封闭,“‘老漂族’因为感觉为子女的家庭付出很多,会对子女的某一句话非常敏感,特别容易受伤。”王春强调。

“另一方面是,老人住在儿女家,容易产生寄居的负面心理。”王春分析,因为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父母在子女面前有着极大的“权威”。而到了儿女家中,儿女作为小家庭的主人,老人的“权威感”便会瓦解,容易产生自卑、孤独等负面情绪。此外,生活中老人难免会和晚辈发生分歧,很多老人遇到不顺心事后往往“憋”在心里不说,长此以往容易诱发身心疾病。

周云清教授建议,子女平时应多与父母交流,多关心父母的心理状态,“应该帮助老人尽快融入社区。让自己的父母跟周围年龄相仿的邻居一起买菜、聊天、串门,逐渐形成新的朋友圈。”同时社区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交际平台和学习渠道,帮助老人们尽快重新建立人际网络,增加“老漂族”的归属感。

对于两地分居的“老漂族”,王春教授则建议,与老伴多通电话常联系,知道彼此的情况,老夫妻互相说说心里话、互相开导,其实比孩子们的劝说有用得多;再者是培养一个兴趣爱好,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这是“老漂族”排遣寂寞、寄托精神的最好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没准还能找到投缘的新朋友。

“老漂族”亟待医保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武汉人许老爹夫妇,患有高血压等慢病,每天都要吃降压药,跟着儿子去了北京后,他们不能使用武汉的医保卡,只能用现金去药店买药。

“如果‘老漂族’是来自农村,他们的养老和医保问题目前基本是无法解决的。”王春教授分析,中国有严格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对养老、医保等问题有很大限制。

如何破解?王春教授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福利保障要惠及常住人口而不只是户籍人口。“应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和医保制度,以流出地医保作为统筹标准,打破异地医保的瓶颈。” 王春指出,只有这样,“老漂族”的养老和医保等问题才能得到充分解决。再者,政府在“老漂族”的社会保障方面必须承担相应责任,制定相关的养老、医疗和福利政策,解决“老漂族”的社会保障城市、农村两不靠的问题,为“老漂族”提供基本完善的社会保障。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