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易
秋天来了,枫叶红了、银杏黄了,芦苇代替杨柳在秋风中摇曳生姿。尤其是在湖边河岸上,芦苇荡成了一种不可多得的秋日盛景。
近日武汉就开通了周六日的“汉水赏芦观桥航线”,从汉口粤汉码头登船,途经汉口江滩、武汉关、龙王庙等标志性建筑,欣赏长江一桥、鹦鹉洲大桥和江滩芦苇荡的美景。
帕斯卡尔有名言道: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而芦苇实在是太常见了,以至于我们对它会视而不见。这也难怪,芦苇的适应性很广,只要有河滩、沼泽等湿地,就会有芦苇的生长。芦苇一旦扎下根来,就会迅速扩张自己的地盘,不出几年,就会形成大片的芦苇荡。
据考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描述的就是芦苇荡的风光。
芦苇之所以能够迅速地扩张,靠的是它发达的地下茎。芦苇的地下茎如同缩小版的竹鞭,在泥土下延伸、蔓延,编制出一张巨网。正因为这巨网的存在,使得芦苇得以牢牢地攀附在河滩上,同时保护着泥土不被轻易冲刷走。
芦苇地下茎的节上还生有芽,这些芽抽出土面,就成为了一棵芦苇幼苗。在春暖花开之时,蛰伏了一个冬季的芦苇芽,会如同笋一般冒出地面。这时采摘回来洗净,便可烹为一道时令小菜。
而深秋才算得上是芦苇最具观赏的时候。入秋之后,芦苇抽出了朵朵“云霞”,风起之时,芦苇荡上飘扬着朵朵芦花。“芦花深处泊孤舟”就是诗人眼里的秋季盛景。
芦花,顾名思义就是芦苇的花,其实不对。从植物学角度来看,当我们能够看到“芦花也似柳花轻”之时,其实早已过了芦苇真正的花期。事实上,芦苇开花的时节在每年8、9月份,那芦苇顶端抽出的缕缕“软刷”就是它的花序。
作为禾本科植物的一员,芦苇的花同样毫不起眼,只有在露出花药(花药为植物学名词,是指花丝顶端膨大呈囊状的部分,是雄蕊的重要组成部分)散落花粉的时候,细心的人才能从那些许变红的花穗中看出芦苇开花的迹象。
那么,这飞舞的“芦花”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是芦苇果实上着生的绒毛。对于包括芦苇在内的禾本科植物来说,它们的花序都是复穗状花序,而我们所看到的每一粒“种子”,其实是由一个小穗构成的。这个小穗中通常只有一朵小花能够发育成果实,而小穗的苞片和小花花被,则变成了颖片和稃片,包裹着可育小花发育来的果实。那些长长的绒毛,就着生在小花基部的柄上。当果实成熟之后,小花柄从基部断裂,这些绒毛就裹挟着被稃片包被的果实,形成了飘扬的芦花。
其实能形成“如雪芦花”景观的,并非只有芦苇一种。例如常于芦苇伴生的一种植株高大、茎干分节而颇似竹子的植物,被称为芦竹。它的花序比芦苇更大、更挺拔,能够和芦苇一起形成芦花景观。而在我国华地区到长江流域的湿地中,还有一种高度低于芦苇,但也能形成漫天飞絮的植物,这就是荻。
杜甫的《秋兴八首》里有“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芦荻远望非常像芦苇。和芦苇一样,荻的果实也有绒毛附着,所谓“枫叶荻花秋瑟瑟”,荻花飞舞也是江南的秋景之一了。
民间常把两者合称芦荻,把荻称为芦苇也很普遍。明代解缙有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其实芦苇不可能长在墙上,除非你能保证水分的供给。长在墙上的应该是荻,它能牢牢地扎根在城墙的石缝中,基部形成一个极紧密的圆墩状,即使严重干旱,照样发芽长叶。
问一个对植物比较有研究的朋友,两者的区别,答曰:柔纤而心虚者为苇,强脆而心实者为荻。
秋天的荻花是淡紫色的,芦苇的花则是一片雪白,如果种子成熟,则又变成金黄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