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驰
运用影像来表达与心理学有关的情绪、记忆、性格等等多少有些缥缈的东西,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要说还要展开一个个有惊有险有笑有泪的小故事,带出一些寓意深刻让人反思的大道理。可以说,没有超高的想象力和说故事能力这颗金刚钻,是不可能揽下“情绪故事”这档瓷器活的。
但《玩转脑朋友》做到了。
为了探讨人类各种情绪如何影响人在成长阶段中作出的种种决定,编剧也是影片的导演皮特·道格特,这位出生在明尼苏达、6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被称为迪士尼动画世界的核心人物,将人人都有的五种主要情绪——快乐、忧伤、愤怒、厌恶和恐惧出人意料之外地拟人化、形象化,从而让大人小孩都了解自己的喜怒哀乐,提醒人们学会与自己的情绪打交道,做朋友。
电影中,五个情绪小人直接以“快乐”“忧伤”等情绪命名,各自分管着分别代表快乐、忧伤、愤怒等情绪的黄蓝红等颜色的记忆球。他们五人驻扎在11岁的小主人公莱莉的脑海“总部”,主宰和操控着莱莉的思想和行为。他们制造出的无数五色记忆球构成了庞大的记忆仓库和缤纷的脑海世界,这个足够奇妙的世界也成为故事展开的大部分场景,长期记忆区、幻想乐园、潜意识流域、抽象思考区等等……
故事的主线其实非常简单。导演捕捉了小主人公平常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莱莉跟爸爸妈妈住在明尼苏达州,过着幸福愉快的生活,一家三口最爱在结了冰的湖面上滑冰、玩曲棍球。莱莉还有着从小玩大的铁杆朋友。可是,有一天,父亲决定举家搬到旧金山,从气候上讲,就像从哈尔滨搬到广州。面对陌生的环境,莱莉无奈、紧张甚至无所适从。以往的快乐时光,在她眼里仿佛瞬间消亡。
与主线交织讲述的是忙碌在莱莉脑海世界里五个情绪小人儿,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保证小主人能够幸福快乐安全,可谓绞尽脑汁,协同合作,各尽其职。
五个角色中,以女性身份出现的“快乐”和“忧伤”的戏份最多。从人物设计看,“快乐”高挑苗条,目光坚定明亮,声音明快果断,她积极乐观,处处能“往好处着眼”;与之完全相反,“忧伤”身材短粗,眼神游移不定,嗓音略有沙哑,她消极悲观,缺乏自信,说话和行动也常常没精打采,迟疑不决。
一开始,我们很容易跟其他几个小人儿一样,理所当然地认为“快乐”应该成为莱莉情绪的主导者,这样,小主人公才能幸福快乐地成长。以至于“忧伤”总是寻着“快乐”的指示谨小慎微地行事,生怕因为自己的些许闪失影响了莱莉高昂积极的情绪。为此,她丝毫不介意“快乐”画个禁止她外出的小圈,更数度因差点触碰到莱莉代表快乐的黄色核心记忆球而忙不迭地道歉、懊悔。大家都认为,只有代表快乐的黄色核心记忆球才能带给莱莉幸福和开心。
的确,人们都害怕忧伤,认为这是软弱无能的表现,人们,尤其是成年人,更巴不得把忧伤甩得老远,但现实中,我们甩不掉忧伤,最多,我们只能把它深深掩藏。
随着剧情的发展,“快乐”和“忧伤”在一个个历险经历中发现,“往好处想”并不是能应付一切的灵丹妙药,倾听和宣泄同样重要。“忧伤”因此渐渐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她至少是个忠实的“倾听者”。而“快乐”也回忆起,当莱莉忧伤的时候,所有人都会聚集过来给予帮助,“快乐”因此意识到,忧伤的情绪里也有她这个骄傲的公主提供不了的力量。
这就是忧伤存在的意义吧,一种示弱,一种发泄,更重要的是撕掉面具,卸下伪装,将自己的忧伤告诉家人,朋友,让他们知道你的需要。
从拒绝“忧伤”“污染”莱莉的核心记忆,到最终邀请“忧伤”也一起来主导莱莉的情绪,创出既黄也蓝的全新核心记忆,“快乐”的转变合理、自然,期间的一些细节、桥段最戳动人的泪点。
此外,对于一个正常人与生俱来的愤怒等其他情绪,电影都有着墨不多但又恰如其分的塑造。试想,在片尾,如果没有“愤怒”冲冠一怒的烈火融化“总部”的玻璃窗,几经历险辗转回到“大脑总部”窗外的“快乐”和“忧伤”,或许只能望“总部”兴叹了。
导演的意图再明白不过。情绪只有分工,没有好坏,驱赶压抑任何一方,都是在驱赶压抑本性的一部分,不仅徒劳,也绝对无益,只会让人失去自我的一部分力量。
而学会和自己不喜欢的情绪握手言和,则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标志。
据说,《玩转脑朋友》这部电影是导演受女儿成长经历的启发而诞生的。想必,做导演的爸爸也遇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难题。片尾字幕显示,电影制作团队曾咨询过心理学相关机构。
这部极具新意的影片得到了观众的嘉奖。在香港“豆瓣”网上,它得到了4.7的高分(满分5分)。在美国,自6月开映以来,更是好评如潮。专业的影评网站和数十家媒体罕见地均予以好评,《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滚石》等21家媒体更慷慨地给出满分。电影在北美首周末9100万美元的进账也打破《阿凡达》保持的7700万元的纪录。
电影《玩转脑朋友》将于10月8日在内地上演。片名译作《头脑特工队》,字面上貌似更有吸引力,但笔者个人认为,香港的翻译更贴近影片的内涵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