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兰
“泳衣遮住的地方就是隐私部位,是不能随意被人触碰的。”“谁是可能伤害我们的‘大灰狼’?”“当怪叔叔要带你走时怎么办”……即将开始的今秋9月份新学期,上海市四、五年级小学生将增加一门网络选修课《男孩女孩》。该课程是上海推出的首部性别教育网络课程,旨在减少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不便启齿的烦恼,学会自我保护。
小学阶段就开设“性别教育课”,不少家长对此表示不理解,认为小学生就上“性别教育课”,不但有些荒唐雷人,更暗含风险,极有可能引诱孩子性早熟甚至性犯罪,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然而,在笔者看来,“小学版性别教育课”不仅能够防患于未然,有效避免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还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众所周知,国人的性观念相对比较保守,不管是在成人世界还是孩子性意识的启蒙课堂,人人都是“谈性色变”,就连正儿八经的生理卫生课,不仅在教材编写上半遮半掩,老师授课讲得也是遮遮掩掩,欲说还羞。
性是任何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公众始终觉得在天真烂漫的孩子面前谈“性”多少有些难为情,难以启齿,总是寄希望于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去慢慢体会与感知,但这并不表示就该对儿童性教育问题轻视与懈怠。近些年来,少女遭遇性侵、猥亵、儿童失联等恶性事件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这些都是性教育缺位和偏废的苦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何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性观念,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如何补上缺失的性教育必修课,是上至教育部门、下到公众社会都必须正视的时代命题,显得迫切而又必要。
上述这部被喻为“首部性别教育网络课程”的《男孩女孩》,通篇使用生动通俗的儿童语言、活泼新颖的游戏互动、萌萌的动漫卡通形象,在游戏的互动中慢慢教会孩子身体的“禁区”和遭遇性侵后的处置方法,教会孩子感知生命的起源和美妙,体会母亲的艰辛与不易,开启朦胧的性意识,未尝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这种对准孩子口味,把性教育融进游戏、寓教于乐的做法不但具有可操作性,而且针对性极强,潜移默化地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技能灌输到孩子的潜意识之中,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起到了保护与关爱作用,值得肯定,更值得各地教育界大胆探索与尝试。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公众和部分家长何不摘下道德的有色眼镜,摒弃先入为主的偏见,理性看待这堂“小学版性别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