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周韵曦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在北京市密云县石城镇张家坟村一座被称作“邓妈妈”的5米高花岗岩雕像前,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群众自发聚集到这里,用他们的方式深切缅怀着这位伟大的女性——英雄母亲邓玉芬。
1891年,邓玉芬出生在密云县水泉峪村,十几岁便嫁了人。由于婆家房无半间、地无一垄,婚后邓玉芬和丈夫一直借住在亲戚家,靠租种地主的几亩地过活。从小在苦水里泡大的邓玉芬生就一副刚强的性格,不怕穷的她相信,只要儿孙满堂,总能过上好日子。正是怀着这种希望,她含辛茹苦拉扯起7个儿子。
1933年,邓玉芬的家乡因日军入侵而沦陷,日子愈加艰难。但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日本侵略者强迫百姓忘掉自己是中国人。没有文化的邓玉芬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她反复叮嘱儿子们:“记住,咱们是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
1940年春天,邓玉芬和乡亲们终于盼来了八路军。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团进入密云西部山区开辟丰滦密抗日根据地。当邓玉芬第一次见到这支抗日救国的队伍时,她认真聆听八路军宣讲抗日道理,她开始懂得:只有穷苦人都行动起来,拿起枪杆打日本,才能救国救己。
不久,十团参谋李瑞徵来到这里组织游击队。邓玉芬和丈夫商量:“抗日可是咱自己的事,别人家出钱出枪,咱也不能眼瞅着。把儿子叫回来打鬼子去吧。”7月,丰滦密第一支游击队——白河游击队在猪头岭上成立,邓玉芬的大儿子、二儿子成了这支游击队的战士。
不久,得知游击队缺人手,邓玉芬又送三儿子参加了白河游击队。儿子们随部队转移时,她送去嘱托:“别惦记家,安心打鬼子。”
送走三个儿子,邓玉芬在家也积极投入抗日斗争。她让丈夫为八路军运军粮、背子弹、跑交通,自己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救治八路军。
1941年秋末,日本侵略者对丰滦密抗日根据地发动万人大“扫荡”,疯狂制造“无人区”。为了不让敌人的阴谋得逞,邓玉芬又把在外扛活的四儿子、五儿子找回来,参加村里的自卫军模范队。
随着抗战的持续,噩耗一个接一个地传来,1942年春天,邓玉芬的丈夫和五儿被敌人杀害。然而几度晕厥的邓玉芬并没有屈服,醒来后她立刻拉起两个小儿子,坚定地对他们说:“走,回家去!咱和鬼子拼到底了!”
半年后,邓玉芬的大儿、四儿、二儿接连为国牺牲。面对沉重的打击,坚强的邓玉芬眼里没有泪水,只有仇恨和怒火。她对抗日工作更积极了。
1944年春,敌人再次进行疯狂“扫荡”。与六儿走散的邓玉芬背着不满7岁的小七和乡亲们躲进山洞,一躲就是7天。就在敌人搜山时,高烧不止的小七哭闹起来,眼见敌人越来越近,情急之下的邓玉芬将一团棉絮塞进小七嘴里。乡亲们没有暴露,可怜的孩子却被堵得脸色青紫。当天晚上,连病带饿的小儿子死在了妈妈怀里。
扑倒在孩子的小坟上,邓玉芬哭干了眼泪。而当太阳升起来时,为了抗战胜利已经献出5个儿子的她又一次战胜了失子剧痛,她告诉乡亲们,她要亲眼看到胜利的那一天。一年后,胜利的消息终于到来。
1970年农历除夕,邓玉芬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9岁。临终前,她嘱咐公社干部和亲人,“别把我埋在深山里,把我埋在大路边,我要看着十团孩子们回来。”40年多后,人们依然没有忘记她,她始终伫立在山岩上,左手握布鞋,右臂挎针线筐,眺望着远方,盼望着亲人和战士们胜利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