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玉根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国际市场粮价在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期间下跌14%,跌至5年最低。据报道,目前广东港每吨玉米、大米、小麦进口完税价分别比国产同品种低750元、900元和500元左右。
国际粮价持续走低,进一步拉大与中国粮价的差距,对国内粮商和粮食加工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但对中国农民和农业却意味着压力将增大。尽管有配额限制,但进口的低价粮食必然波及国内市场,国内自产粮食的市场价格将会有所下降,种粮户和农企的收益将会受损,其种粮积极性将雪上加霜。为了保证粮食安全,政府还得继续为三农背着沉重的财政补贴的包狱。
在闭关自守时代和计划经济时期,一国的粮食价格可以永久地自弹自唱,但如今,全球经济已经一体化,我们也实行了多年的市场经济,如果国内粮价总是逆国际潮流而行,我们就会越来越深地陷入背被动局面,国民经济也会受到牵累。那么,中国粮价能否在短期内随行就市呢?很难。
其实,中国的粮价之所以“居高不下”,并非中国农民太“贪婪”,也非政府有意与国际市场较劲,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粮食生产成本太高。目前国内粮食的市场价格和政府的“最低收购价”只能让农民维持薄利,如果现有的价格降下来,种粮户必然亏损。显然,当下破解困局的有效办法是提高国内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国际粮价近年持续下跌,虽然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但也显示不少国家的粮食生产和经销利润空间较大,有下调的余地。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粮食生产成本远远低于我们。其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与他们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相比,虽然地理资源有一些差异,但同处一个地球,同样可以获得各项相关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我们为什么不能像他们一样把粮食生产成本降下来呢?
长期以来,我们的农业之所以低效运行,以致粮食等许多农产品的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症结就在于农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比较落后,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经营状态还属于粗放型或小农经济型,不仅生产规模小,而且机械化程度也很低。近年国家推行农村土地流转等举措,一些地方的种养规模扩大了,生产效率也提高了不少,但和农业先进国家与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
国际粮价大幅下跌,再度警示了加快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事实上,对如何加快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对此作了部署,中央有关领导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近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讲述了自己在欧美国家参观现代农业生产的切身体会,并指出,中国农业也要像欧美国家那样,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这些都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
目前,农村地区正在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程度、实现农业产业化等等,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但许多地方对中央的有关政策落实得还不够到位,一些人甚至存在“补贴依赖”心理,缺乏危机感,推进的步子不够快,转变的效果也不明显。这是极其危险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落后就会陷入背动甚至挨打。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迎难而上,在改革探索中攻艰克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开创中国农业的灿烂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