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大地震,波及西藏边境地区。在聂拉木边防检查站援藏的郑永波与战友们三赴灾区,负重30公斤徒步行走四小时,余震、碎石和塌方随时可能威胁生命。到达灾区后的郑永波,除了救助灾区群众,还及时向外界传递灾区的情况,每天睡眠不足四个小时。两次援藏,三赴震区,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将一腔热血奉献给雪域边疆。
□ 本报记者 徐旭 □ 黄金衔 雍冉冉
黝黑的皮肤,两块“高原红”,让你看不出他与藏族同胞在样貌上有什么区别。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脸颊上褪不去的“高原红”是先后两次援藏的“印记”。第一次援藏可以理解为挥洒青春热血,可时隔八年,已回江苏娶妻生子的郑永波,离开妻儿和年迈的父母,第二次踏上了援藏的征程。
第一次援藏:徒步行走近万里,在藏区挽救8条生命
2005年7月,在江苏边防总队东台边防大队任参谋的郑永波,响应公安边防部队的援藏号召,主动申请来到海拔4650米的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霍尔边防派出所工作。
来到霍尔边防派出所,郑永波发现当地医疗条件太差,全乡仅有一名经过简单培训的藏族赤脚医生。好在2004年,霍尔边防派出所在乡上开设了一个“便民诊所”免费为驻地农牧民看病。
“便民诊所”让一到霍尔的郑永波有了用武之地,毕业于白求恩军医学院的他终于有机会发挥特长。援藏来到派出所不到一个月,战友们发现接受过正规医疗培训的郑永波成了“便民诊所”的顶梁柱。
“因为是免费看病、免费送药,每天到诊所就诊的牧民群众至少有10人,如果是旅游旺季,还会有很多游客前来就医。”在霍尔,当地藏民见到郑永波时,都会亲切地叫他“曼巴”(藏语,意为医生)。
有一次,驻地牧民益西旺姆因膀胱炎造成尿潴留,已经连续3天没有小便了,小腹涨得像个皮球。经过检查,郑永波发现病人的病情十分严重,尿液再排不出,膀胱会被撑破。为此,他采用了热敷、按摩、水声刺激、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病人却只能排出一点点尿。最后,在万般无奈之际,郑永波大胆地为病人实施了膀胱穿刺术,病人的病情才有所好转。痊愈后,益西旺姆将洁白的哈达披到了郑永波的脖子上以示感谢。
第一次援藏的3年时间里,他徒步行走近万里,为牧民免费看病,还挽救了3名战友和5名牧民的生命。
第二次援藏:跋山涉水走遍西藏边境线,行程6000余公里
有了第一次援藏的经历,郑永波便与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援藏后回到江苏连云港边防检查站工作,但他心中始终牵挂着西藏边境纯朴的农牧民。
在连云港工作期间,郑永波除了经常和战友们讲起援藏的经历外,还会不时通过互联网关注西藏的情况,用他自己的话说:“人虽然离开了西藏,可是心还留在地球第三极。”
2013年7月,郑永波再次选择了援藏,成了聂拉木边检站的宣传干事。
第二次援藏的郑永波来到了聂拉木边检站政治处,虽然没有从事老本行军医工作,但是他并没有停止为西藏同胞服务的脚步。他自己花了两万余元购买单反相机,自学摄影和新闻写作。他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西藏,帮助藏族同胞。
2014年9月,吉隆边防检查站在“百度·爱心贴吧”发起了为西藏贫困儿童征集爱心衣物的“暖冬行动”。了解情况后 ,郑永波主动请缨,在吉隆边检站待了4天,挖掘新闻素材,采写了稿件《西藏吉隆边检站发起网络“一对一”爱心资助活动》,并在多家媒体刊发,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掀起了一次向西藏困难儿童捐助的热潮。短短一个月内,吉隆边检站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两千个爱心包裹,十万余件衣物。郑永波本人在此次活动中捐款1800元。
今年,郑永波被抽调西藏边防总队爱民固边办公室,参与“爱民固边10周年”大型采访活动,跋山涉水西藏全区的边境线,行程6000余公里,在媒体报道近百篇。第二次援藏两年来,郑永波在各级媒体发稿800余篇,中央级平面媒体180余篇。
三赴震区:通过手机编稿,向外界发了1560余条短信
今年4月25日,尼泊尔大地震,地震波及我国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聂拉木县等地。刚刚结束爱民固边采访的郑永波与本单位聂拉木边检站一直联系不上,他担心战友和老乡们的安危。
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当天晚上6时,郑永波终于随同总队宣传处的车辆第一时间前往灾区一线。
4月26日早上7点,郑永波等人赶到了日喀则市定日县的鲁鲁边境检查站。原本仅需要3个多小时车程的路走了9个多小时。
26日下午,当车辆行驶到距离聂拉木县城不足5公里的318国道上,郑永波和战友们经历了7.1级的余震。那一刻,郑永波没有时间考虑太多,只是机械性地举起手中的相机,拍下地震的瞬间,拍完后看着四周山体不停滚落的石块,他才感觉到一丝丝的害怕。当天夜里,他们又经历了两场地动山摇的余震。当通往“孤岛”樟木镇的318国道的友谊隧道被打通后,郑永波随同聂拉木边检站蒲方爱站长、卢家林政委和聂拉木边防大队20名救援小分队徒步挺进樟木。
4月28日上午7时,当天刚蒙蒙亮的时候,郑永波随队出发了。每人负重30公斤以上救援物资。一路上,他们不停地翻越着塌方点、水管爆破点。翻越20多个塌方点,4个多小时后,郑永波和战友们终于成功挺进“孤岛”樟木镇。他们的到来给了与外界整整失去联系长达70多个小时的官兵和受灾群众精神上极大的鼓舞。
在这次抗震救灾行动中,他不仅参与救灾行动,转移灾民,还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了边检官兵妥善安置群众和冒死转移群众的过程。由于樟木地震后始终没有网络信号,他就通过短信发稿。在樟木的5天时间里,他通过手机编稿,发了1560余条短信。
5月12日至6月初,郑永波又冒着余震和碎石的危险先后两次赶赴灾区参加救助、采访,他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灾区救援和重建的情况。三赴灾区,郑永波共拍摄4800余张图片,采写文字报道6万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