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首先老人接受采访。
□ 特约记者 王红霞
“少年壮志出乡关,投笔从戎身手显。艰险困难奈我何,一路走来一路歌。”这是高首先老人投身革命的真实写照。
现年95岁的高首先老人,祖籍山西繁峙,1920年9月出生在北京,1932年与哥哥姐姐一道回了山西,落户代县。1937年参加“山西女兵连”,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她主要从事妇女儿童流动工作团、农救会、妇救会等地方工作。
1932年,12岁的高首先进了校址在代县的山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在那里,她看了许多进步书籍,思想逐步提高。在同学的激励下,她决定冲破世俗,走向革命。1937年的一天,她走上了通往太原的路,那一年,她17岁。
在参加“山西抗日军政训练班”报名时,她将自己的名字“高可”,改成了革命意味颇浓的“高首先”,意为坚决革命,奋勇争先。经过考试,她进入了“军政训练班”,被分配在第11连学习,成为“山西女兵连”中的一员。
1937年6月,高首先被分配到平定中心区搞妇联工作,不久,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日军进攻娘子关,高首先第一次经历战场。
当时,高首先主要做妇女儿童流动工作团、农救会、妇救会等工作。“我主要负责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宣传妇女解放,鼓励他们加入农救会、妇救会、流工团,动员大家给前线送公粮、送鞋子。”高首先记得,她们提着糨糊桶到村子里去刷墙头大标语。 一些妇女看了后,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纷纷找到高首先说:“俺要参加妇救会,帮助八路军。”高首先说,那段经历使她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解放中国,才能解放妇女,才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八年抗战中,高首先与战友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突围、多少次险情,留给她深深记忆的是她的两次被捕。第一次是娘子关失守,山西东大门大开,她所在的平定专区接到了撤退的通知,在撤退的时候,她突然被国民党溃兵当成土匪老婆逮捕了。因为是牺盟会会员、二战区平定专区干部,高首先这次有惊无险。
这次经历过后,高首先和大家经过休整,一道上了绵山,开始了对日军的武装斗争。攻克太原的日军沿同蒲铁路迅速南下,前锋掠过灵石,直逼军事重镇临汾北部屏嶂韩信岭,高首先与大家被迫从绵山突围。突围后的高首先,被组织上安排到洪洞赵城一带做抗日宣传工作,不久被调到晋西南的隰县、永和一带担任妇救会宣传部长。
1939年12月,阎锡山军队在晋西突然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山西抗日青年决死纵队,并大肆抓捕共产党的抗日干部。1940年1月,高首先在永和下乡时被晋绥军逮捕,随即被送到孝义关押。在被关押的108天内,她没有向旧政权低头,反而更坚信了一个真理: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1940年4月26日,被她策反的两名晋绥军军官帮助成功越狱,并随她一同回永和找组织。
1940年4月底,高首先再次回到她工作过的隰县。由于党组织遭到破坏,失去联络,她又一路走到永和县。可是才知道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早已转移,组织活动转入了地下。于是,她决定西渡黄河,一个月后到了延安。
由于连日来过度劳累,高首先得了感冒,一路发烧一路走。好不容易到延安找到了党组织,结果却无法确认她的组织关系。党组织提出,要不进延安抗大学习,重新入党,要不返回山西接通组织关系后继续工作。为了能在第一线工作,高首先决定再次渡过黄河,到山西工作。再次渡过黄河之后,她心急如焚,14天就走到山西兴县蔡家崖。在见到晋西区党委书记林枫的那一刻,她晕倒在地。经过几天的紧急治疗,病情有所好转,她再次提出恢复党籍到一线工作。晋西区党委在内调外查之后,确信她是一名坚强优秀的共产党员,于1940年9月11日为她恢复了党籍。
恢复党籍后,高首先被党组织再次派到太岳区沁源县工作。“从晋西北到晋东南几百公里的路程,几十个鬼子封锁线,为了能顺利通过,我化装成回娘家的小媳妇,昼伏夜出。”高首先记得在汾阳,他们遭遇了日军扫荡,在一个山沟雪地里爬了两天两夜。过二道川时,一支八路军小部队同日军交上了火,曾帮助高首先从孝义越狱的一名晋绥军军官,在这次交火中壮烈牺牲。1941年6月,高首先终于走到了太岳区沁源县。
到沁源后不久,高首先被安排在太岳区宣传部工作。此后的几年中,她与根据地军民一道,参加了反扫荡、反蚕食和反封锁的斗争。抗战胜利后,她被调到晋东南解放区阳城县,担任县委宣传部长。1950年,她奉调山西省妇联,任副秘书长。此后又担任省妇联秘书长、副主任。1974年后,担任山西毛纺厂党委书记,不久被调回省妇联任副主任。此后她还担任过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政协常委等职。1989年离休。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了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的抗战不歇……”在自家整洁明亮的客厅里,高首先老人哼起了歌曲《五月的鲜花》。那些曾陪伴她走过了烽火岁月的歌曲,至今听起来仍令人激情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