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7月9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教周刊 镜鉴 马瑞祥:为儿子植入“生命脊梁” 不装穷,不摆阔,和孩子谈谈钱 给儿童以“爱的教育” 以低姿态爱你 儿子不好好学习,我该怎么办?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瑞祥:为儿子植入“生命脊梁”

☆孩子的成长高于一切,忽视家庭的教育是父母的失职。

☆“撕破脸”的教育是无效教育。

☆“唯分数论”不能给孩子真正的教育。

人物档案

马瑞祥,1953年出生,北京市第55中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著有《中学生生存意识ABC》《中学生家教意识ABC》《中学生教师意识ABC》等。

儿子马立,1982年出生,2000年以全校理科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毕业后在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工作。

世界上有一种平行线可以相交,那就是父与子。从同宗同源出发,以不同的方式行走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走着走着,两个人影便渐渐融合,变成了一个“人”字。

北京市第55中学的马瑞祥老师,当了30年的教导主任,桃李满天下,而在他眼里,儿子是他一生最出色的作品。“爸爸要做儿子的‘脊梁’,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那些东西是爸爸一定要给的。”马瑞祥说。

徒步磨炼出的男儿毅力

马瑞祥30岁那年,儿子出生了,马瑞祥给儿子取名“马立”。

那时,马瑞祥在学校身兼数职,工作异常繁忙,但他并没有忽视作为一个父亲应该担负的责任,他找来陈鹤琴的《家庭教育》等一些家教启蒙书认真阅读。从儿子3岁起,他坚持每周日有计划地带儿子出去感知外面的世界,一是去新华书店,二是去看电影。

不过出门前,会跟儿子做好约定:第一,要尽可能走着去走着回,能不坐公交车就不坐;另一个是路上不买零食,带着馒头和白开水。“我会给他五毛钱,让他自己买想要的东西,但是会告诉他如果钱没花,回家就可以放入存钱罐。”

“男子汉首先要说话算话。”马瑞祥说,这其实是契约精神在教育上的一种表现,提前约定,如果出了问题,家长批评时孩子就无法反驳了。

带着约定,每周日父子俩就从三元桥出发了。一路上有说有笑、走走停停,遇到建筑物上的字就读一读,遇到十字路口就讲讲交通规则,遇到熟悉的人就礼貌地打招呼。等儿子稍大一点,父子俩就边走边背诵《中国历史三字经》《中国地理三字经》:“人之初、古猿变……”“我中华、在东亚……”这些浅显的知识引导儿子从小认识中国,认识历史。看完电影,马瑞祥通过跟儿子聊电影情节,有意识地培养马立的道德意识和是非标准。

因为孩子小,两个人走得比较慢,经常是早上8点出家门,晚上10点才进家门。有的时候太累了,马瑞祥就坐在路边让儿子躺在自己怀里睡一会儿。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冷也好、热也罢,刮风下雨不管它,下雪路滑也不怕。”马瑞祥说。这对行走在路上的父子,有对梦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对一个孩子坚强品质和毅力的培养。

理性唤醒儿子心底的不甘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马瑞祥也遇到过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发生在马立初中阶段。

初一的期末考试,马立排在了全年级的第287名,“全年级一共不到300人啊!”马瑞祥说。回到家里看到儿子,虽然气不打一处来,但他还是忍住了,虽然成绩不能说明一切,但儿子考成这样,一定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责骂有什么用?重要的是怎么改变,父亲的责任就是应该民主地帮孩子渡过难关。”

那些天,马瑞祥感到从未有过的焦虑,他经常把自己关在阳台上,发呆、抽烟,强迫自己冷静反思。

“我总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只要给他的成长定好方向,让孩子有明确的是非观,并对学习抱有兴趣就够了。”马瑞祥说,但是自己忽略了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与过去已经大不相同,“诱惑他们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随着年龄增长,儿子也像很多孩子一样迷恋游戏机、贪看漫画书,还无休止地打篮球、下象棋。因为自己对这些限制得不够及时,让孩子过于躁动而无法静心学习。

一周后,马瑞祥找到儿子,先进行了自我批评:“马立,爸爸对不起你,平时对你关心太少了。学习成绩不好,要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树立学习的目标。如果你学习有什么困难,思想上有什么想法,我们可以共同讨论。”他带着儿子看了电影《阿甘正传》,这个影片对孩子的心灵产生了震撼。几天后,儿子在上学路上跟马瑞祥说:“爸爸,阿甘这样的人都不甘心失败。我不笨,我一定要在下学期考好。”

虽然儿子在思想上有了转变,但马瑞祥还是作了一个决定,带儿子住校。“我平时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而且家里窗户不隔音,邻居的玩闹声经常传过来。住校可以让孩子静心。”

学校里没有宿舍,儿子跟马瑞祥一起睡在办公室。办公室没有纱窗,没有暖气,夏天蚊子咬,冬天冻着脚。没有床,只能躺在一个破沙发上,或者用旧躺椅和几把椅子拼成一个“床”休息。晚上食堂不开伙,他就煮速冻食品,爷儿俩一起吃。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心无旁骛的马立一点点找到了学习的方法,初三,他已在班里名列前茅,中考凭596分顺利考上本校55中。马瑞祥依然没有放松对儿子的要求,两个人继续住办公室。高考时,马立考出614分的高分,位居全校理科第一,一举考上唯一志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担当中体验快乐的意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马瑞祥始终重视对儿子人性成长的教育。他说:“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若内心深处没有服务大家的思想,就如同生命里没有阳光。”

马瑞祥经常给儿子讲一些自己和身边人的故事,儿子听后都若有所思。

上中学后,儿子就主动打扫班级卫生,特别是在上高中后,大家的学习时间非常紧张,都愿意把时间花在功课上,认为这些琐事会耽误时间,影响学习。一天,儿子对马瑞祥说:“爸,我想把我们班打扫卫生的工作承担了,班里卫生工作没人做,我们班总被学校扣分。”

马瑞祥沉思片刻说:“你想好了,要做就要做好,要坚持下去,做就意味着你承担了这份责任,如果因你没坚持而再被扣分,同学们就会拿你撒气。”从那以后,儿子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早上有时来不及吃早餐就去学校了。作为父亲,马瑞祥打理儿子的后勤生活,早餐提前准备,午餐买点儿子喜欢吃的,晚餐尽量增加营养。

后来,学校的流动红旗基本常挂在他们班。学校组织比赛,儿子会提前画场地,给参赛同学们备冷饮。周日,他常组织同学到街道打扫社区卫生、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

“学校、班级的工作总得有人做,责任意识的培养不能只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实践体验。”看着儿子服务大家、帮助别人时的快乐,马瑞祥也很欣慰,因为他看到儿子在付出过程中内心的成长,看到儿子在集体活动中展示的热情,这样的人生态度才能够心容天下,越走越远。

(张萌根据马瑞祥所著《两代人的成长》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