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耿兴敏
6月29日傍晚,年仅43岁的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晶因心脏破裂猝死,此前,他曾连续工作48小时。
7月2日,记者在网络上搜索“医生过劳死”关键词,6800余篇文章被检出。近年来,“医生过劳死”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引起社会关注。而探究医生健康问题的背后原因,更值得深思。
“一上午不喝水”成常态
今年5月28日,中国医师协会公布了《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数据依据是将2009年、2011年、2014年三次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的。 其中,2014年调研中,中国医师协会专门设计了医师健康问题的调研。
在参与调研的医师中,7.26%的医师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很好,22.82%的医师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好,55.32%的医师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一般,14.56%的医师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差。认为自己身体状况差的医师中,25岁至35岁的医师占50.27%,36岁至45岁的医师占32.51%,46岁至60岁的医师占17.21%。值得注意的是,三级医院的医师占到71.58%,
北京军区总医院高血压专家和渝斌说,有次清晨路过一家三甲医院,看到长长的排队挂号队伍,他暗想,自己的专家号,有人加号就加吧,患者真不容易。每到出诊,他都从8点坐到12点。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北京的三甲医院,中午12点半甚至下午1点还没下班的专家比比皆是,他们抽出10分钟时间匆匆吃口饭,一上午不喝水已是工作常态。
2010年,卫生部门曾做过一项调查,在4032名受访医师中,1/4患有心血管疾病,近一半医师有高血压,40岁以上医师的患病几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超重肥胖、脂肪肝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检出率逐年升高,医生在单位体检过程中发现的恶性肿瘤数量也在逐渐上升。
医师在超负荷地拯救患者生命之时,他们付出的除了医术,还有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据介绍,人们常说的“过劳死”,实际是人体长期过度劳累,引发人体心衰、肺衰、肾衰、心肌梗死、脑溢血等病症造成的猝死。
专家介绍,这种猝死死因主要是冠心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与一般猝死没什么不同。只不过这些病的潜在性容易使过劳者忽略,以致造成严重后果。
来自中国医师协会11麻醉医师分会的一份数据显示:从2012年11月到2014年4月,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全国范围内共发生七起麻醉医生猝死事件,死者的年龄段都在30岁左右。
为此,中国医师协会呼吁:国家出台保障医师健康的有效措施,规范工作制度,保障医师劳逸结合。
医患缺乏良好沟通环境
7月1日,一位医院负责人对记者说:“我特别想请大家多理解我们的科室主任们,他们实在是太忙了。”
“患者的心情可以理解。”这位负责人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小事:前几天,医院的一位胸外科主任正忙得团团转,一位患者家属不能接受丈夫肺上两个肺叶都有肿瘤的现实,她问这位初次谋面的科室主任:我丈夫怎么会患上这个病?
医生看了她一眼,只回答了一句话,显然她不满意。
“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告诉她遗传因素啊,环境污染啊,吸烟啊等等原因。”但这位主任太忙了,手术太多了。
在这所位于北京西四环的全国著名医院,每天有全国各地来的患者想住进来,尤其是已经明确确诊身患癌症的患者家属,更是把对亲人生还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医院。然而,医生不是神;其次,目前的医学不能解决所有病患之痛。
然而,有些患者家属不相信,有人坚决认为:只要进了医院,就应该活着出来。
中国医师协会2014年调研结果显示,59.79%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语言暴力,13.07%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身体上的伤害,仅有27.14%的医务人员未遭遇过暴力事件。
据介绍,有73.33%的医生要求在《执业医师法》修改时加强对医师的权益保护。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介绍,根据医师协会调查统计,截止到2015年之前,医师受到伤害事件逐年增高。
6月29日,一位从医30年的妇产科医生撰文呼吁:没有尊严的医生不但无法医治好个体患者,更无法医治好“患病的社会”。
我们都不该忘记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或许才是医患关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