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8点到9点,厦门湖滨北路体育中心运动场固定出现“暴走族”,大家高举旗子,挥着手臂迈着大步,跟着音乐的节拍昂首阔步,高喊口号。这到底是噪音乱人心,还是健康你我他呢?想说两句的人可不少。(6月30日《海峡导报》
因为跳广场舞而一再蒙受指责的大妈,开始转向暴走了,这恐怕让一些城市多少会有点措手不及。
一则,与广场舞相比,“暴走族”就好比一个移动的音箱,仍然可能面临着噪声扰民的问题。二则,“暴走族”即便不喊口号,不制造噪音,但还是会造成堵路等新的扰民问题,甚至还可能危及道路交通秩序与安全,因为大多数暴走团都是走在机动车道上,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引发不满。三则,对暴走者自身来讲,也存在着一定的健康风险。譬如媒体曾报道某地在暴走过程中,就曾有一名身穿牛仔裤的50多岁中年男子突然倒地不省人事。经医院检查发现,是因剧烈运动诱发了心肌梗死,后经抢救无效身亡。
从跳广场舞到集体上街暴走,虽然群众户外健身活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其实质没变,反映了整个社会不断上升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广场舞还是暴走,更多是一种身心寄托。如果整个社会能够正视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让他们老有所乐,何至于集体涌向广场、走上街头?
面对声势浩大的“暴走族”,我们当然不能简单粗暴地让老人家们别闹,让群众待在家里别动,而要从中读懂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10万人的运动场地数量只有65.8个,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2平方米。而这些有限的公共空间,也多为年轻人所占有。
广场舞也好,“暴走族”也罢,都是庞大的群体在健身运动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的无声呐喊,有关部门应当从中听清楚他们发出的真实声音。
因此,作为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群众健身活动,对涉嫌噪音扰民、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同时,更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竭力丰富百姓健身、休闲、娱乐的内容和方式,给广大群众提供多元的精神文化大餐,这样才能让很多人从广场舞、“暴走族”里“分流”出来,减少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