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蔡锦其
藏族作家意西泽仁家庭是个温馨幸福的3口之家,夫妻俩注重科学教子。女儿意娜小学时,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最终,考上中国人民大学,从本科连升硕士及博士后。
意娜说,我家里,爸爸总是伏案读书、写作。儿时,我学着爸爸的样儿,趴在茶几上写字、画画,每当涂写东西给爸爸看时,爸爸总是惊呼‘我的宝贝女儿,你真的是个天才的小画家啊。’妈妈会从厨房里跑出来,擦干净手,拿过我涂写的东西欣赏,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些场景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在我的印象中,爸爸妈妈从没红过脸,吵过嘴。他们总是互相体贴照顾,把生活过得诗一般美好。
意西泽仁说,女儿小时候,我和妻子非常注重对女儿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喜欢带着她去图书馆学习。我们更注重对女儿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引导女儿学画画和写作,教会她良好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意娜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画画、写诗、作文样样出色,9岁时,已经在《人民日报》《小朋友》《中国少年报》《小主人报》等报刊上发表100多件作品。
意西泽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介绍培养女儿的经验时说,在我看来,学习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学习着重打好基础和掌握最佳方法。但是,学习不是单指完成学校应试教育,也教会她如何整理笔记和建立读书卡片的技巧。在打好女儿学习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综合素养和审美意识,指导她广泛涉猎文学名著、美学、人类文化学、中外名人传略等书籍。
意娜独自在北京上大学的头两年,意西泽仁采用书信的方式与女儿进行沟通。意西泽仁认为,家书是亲情联系最有效的纽带,书信成为传承家风的载体。父女俩在信中,谈学习,论思想,聊生活。两年间,父女俩通信达百余封。意西泽仁在新作《雪融斋笔谈》散文集中选编了20多封同女儿往来的家书。
如今,意娜成长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文化研究部主任、世界文化多样性论坛秘书长。
意西泽仁说,现在,我们女儿有了自己为之探索和努力的事业,我们夫妻俩感到很欣慰。回想女儿成长之路,我感受最深的是:父母眼中有父母的世界,孩子眼中有孩子的世界。这两个世界除了年龄和知识结构上的差异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真、善、美”方面也没有差异。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把孩子当成朋友,用平等尊重的眼光看待孩子眼中的世界,才可能更好地引导孩子理解父母眼中的世界,只有两个世界融为一体,全家人才能共同为实现家庭梦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