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家长学校培养孩子们敬老孝老
每到周末,“好习惯”家长学校就成了孩子和家长们学习的第二课堂。它传授的不是课本知识,而是人生的好习惯:学习礼貌用语,帮孤寡老人做好事、善待他人、感恩社会……
□ 本报记者 姚改改
“‘好习惯’家长学校教给了我最简单也最实用的家庭教育方法,父母以身作则,从平时好习惯入手,来教育孩子。”浙江省嘉善县家长学校学生孔银娣,说起“好习惯”家长学校,赞不绝口。
在嘉善县的社区、村落里,散落着大大小小36所名为“好习惯”的家长学校。每到周末,这里就成了孩子和家长们学习的第二课堂。它传授的不是课本知识,而是人生的好习惯:学习礼貌用语,帮孤寡老人做好事、善待他人、感恩社会……好习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3年6月,嘉善县被列为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试点。自此,该县妇联牵头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试点工作,其中把进一步建立健全“好习惯”家长学校作为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积极进行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实践和探索,构建出富有特色的知“道”、知“情”、知“彼”、知“行”的“四知”教育网。
先知“道”,要让家长意识到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好习惯”家长学校从家长对好习惯养成重要性的认识着手,举办知识讲座、家庭交流会等活动,打通家长的“认知脉络”。
三里桥村“好习惯”家长学校,一到家长学校开课的日子,身边的榜样便会被请来给妈妈们授课。这些老师并没有高深的学问,但她们讲述了人生直白的道理,如何孝敬老人、如何与亲密的人和谐相处、如何科学教子……大伙儿在家长学校里热烈讨论,交流疑问,互相解答。
“每年开设1~2门常态化兴趣班,让孩子在家门口学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激发学习好习惯。”罗星街道魏南社区“好习惯”家长学校工作人员说道。此为知“情”。孩子们在家长学校找到自身爱好,学会生活好习惯。
魏中村以外来新居民居多,“好习惯”家长学校有一个闻名的“阳光妈妈家园”。30多名来自五湖四海的“阳光妈妈”在家长学校的兴趣班里用乡音向孩子们讲如何培养学习好习惯、讲社会公德、讲文明礼貌。针对边缘青少年,“阳光妈妈”们还经常主动家访,与孩子们谈心谈话,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兴趣点,并借势引导,用爱心解冻坏习惯,逐步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好习惯。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而知“彼”则提供了契机。家长学校经常开展各类亲子活动,让孩子通过亲子活动说出内心感受,增强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彼此了解。
其中,最具特色的嘉辰社区“好习惯”家长学校,崇尚“孝行天下”,传承“百善孝为先”的孝文化。家长学校里设立了孝亲敬老培育基地,通过开展敬老活动,不断提升孝亲敬老意识。
每半月一次的亲子活动,让孩子与父母共同劳动,增进交流。每月一次举办的“孝行天下”家长论坛,家长用自己或孩子们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孝文化内涵。每年评选一次“孝善家庭”,营造尊老爱老的氛围。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社区里出现了很多感人的大小“孝星”。
践行好习惯,则由知“行”来完成。家长学校为孩子成长搭建平台,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孩子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好习惯的力量。文艺演出、感恩母亲、敬老孝老、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向善之心。
魏南社区“好习惯”家长学校,主推“嘉言善行”——善行储蓄卡。这里建立了“储善银行”,崇尚日行一善。只要家长与孩子完成一个善举,比如义务劳动、看望慰问老人、参与爱心结对等,就能在“善行储蓄卡”上得到善的“存款”,到年底可以根据存款数额参加评优评先。每季还会在墙上公示“存款”,根据“存款”数额评选出月冠军、季冠军和年度总冠军。作为善心回馈,社区对冠、亚、季军进行赠送亲子旅游券、家庭教育书籍、图书馆阅览卡等奖励。如今,“银行”的固定“储户”达38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