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许真学 □ 李伶俐
6月3日的重庆阴雨绵绵,万州区甘宁镇牌楼村张晓燕的家庭农场里,湿漉漉的葡萄叶正滴着水珠,葡萄架下一个个白色的水果罩里,包裹着的是她今年的收成。
带着记者在她家农场转了一圈,张晓燕回到家招呼父亲:“爸爸,该准备配菜了。”说罢,年近六旬的张大才哼着小曲儿进了厨房,切鱼香、摆皮蛋,准备招呼今天来农场的老顾客。
“今年生意比较好,基本每天都有客人。”张大才说,鱼是自己养的,蔬菜是周边种的,客人口口相传,来的人也就多了。“只不过就是女儿累,整天忙得很呐!”张晓燕母亲补充道。而张晓燕却说,累是累,但开家庭农场才让她有了盼头。
张晓燕告诉记者,办农场前十几年的打拼,她都没有成功过:17岁她就进了皮鞋厂做皮鞋,很辛苦,父母支持她创业,她在镇上开了一家小卖部。但小卖部生意不好,收入只够她一人用。儿子一岁时她又选择外出打工,到医药公司做销售、进超市当营业员,她尝试着各种行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介绍她加盟开广告公司,听朋友说起广告公司的前途,张晓燕信心满满,借钱凑齐了2万元创业。然而由于对市场把握不当,没一点业内经验,广告公司一个月内就亏损倒闭了。“这一次创业失败让我清楚地意识到,创业不能盲目求成,不能轻信吹捧,必须要做足功课。”张晓燕说,为了还债她又开始打工。
后来她学做小吃,在镇里开了小吃店。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开始忙活,虽说辛苦点,但天天有点收入。之后她又转行开了鞋店,生意仍是平平淡淡。“出去奔波了十几年,做了很多行业,每次都是斗志昂扬、满怀信心地出去,却总是灰头土脸地回来。”张晓燕说,在外十几年反反复复地打工和创业,自己也很茫然,不知道应该在哪里扎根。
2013年,张晓燕的人生终于迎来转机。区妇联和区农委到牌楼村宣传家庭农场政策,得知张晓燕父亲一直种水果,便建议她扩大点规模,发展巾帼家庭农场。这个建议让张晓燕眼前一亮。
然而和父亲商量时,父亲却犹豫了。年近六旬的张大才不想再折腾。张晓燕诚恳地劝说父亲:“爸爸,国家政策支持农户自主创业,我们又有这么多年的经验技术,一定能办成功。我愿意拿出我所有的积蓄。”张晓燕说,她不想再在外面闯荡了,与其在外面瞎闯,不如回家踏实地干。想到女儿是家中独女,在自己身边也方便照顾,而且她又那么有信心,二老终于同意了。
说干就干,张晓燕从附近村民手中流转了土地,在原有果园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计划建成160亩水果采摘园和5亩垂钓鱼塘。然而事情并没有像张晓燕想象的那么简单,果园规划、品种选择、果苗种植、路基建设,每一项都让张晓燕操碎了心。“看着父母也日夜操劳,我心里特别过意不去。”张晓燕暗下决心,即使再累一定要把担子挑起来,把家庭农场发展起来。资金不足,她又到银行办理贷款。“有了一点钱就还银行,需要的时候又去贷,贷了多少回、多少钱我已记不清了。”张晓燕说。在农场初具雏形后,2013年底,张晓燕注册了重庆果之缘家庭农场。
“柑橘、脆李、葡萄、油桃,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可采摘。”在张晓燕的农场接待大堂里,农场的平面图以及水果的成熟季节图让客人一目了然。因为水果品种多、农家菜品不错,客人们的口口相传为张晓燕带来了许多客源。“忙的时候还要请周围四五十岁的妇女帮忙,付她们工钱。客人需要土鸡土鸭时,我也推荐去她们家买,邻里关系也更好了。”张晓燕笑笑说。
“去年生意比前年好,今年生意又比去年好,这样在家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还是做家庭农场让我有了盼头。”张晓燕告诉记者,去年她营业额30万元,一部分还了银行,一部分投入了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农场竞争力。“不过现在啊,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张晓燕摊开双手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