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布绿克太太自己关于活着、爱情和奋斗的故事,也是1940~1950年那一代德国人的故事。
作者乌韦·提姆是德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这本写于1993年的《咖喱香肠之诞生》,出版后在德国及世界范围内获得空前成功。《纽约客》杂志因此称他为“非同一般的故事讲述家”。
□ 王驰
二战时期荷兰有名的外交官范米尔曾说:“当你们这些畜生相互厮杀时,世界就属于那些喂鸟的人。”所谓“喂鸟的人”,范米尔指的是战火纷飞时仍能在广场给鸟喂食的人们。
小说《咖喱香肠之诞生》就给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鲜活可信的“喂鸟人”的样本——布绿克太太。
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我”因为从小吃布绿克太太小吃摊诱人可口的咖喱香肠,坚信这道风行德国的街头食品是汉堡的布绿克太太上世纪40年代后期就发明出来,而不是像绝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由一个柏林人50年代发明的。
为此,阔别家乡12年的“我”,专程从慕尼黑回到汉堡,寻找布绿克太太,寻找咖喱香肠的来历。最终,通过在养老院跟87岁的布绿克太太七次会面,“我”如愿以偿,还意外地听到了一个催生出咖喱香肠的甜蜜而辛辣的故事。
这是布绿克太太自己关于活着、爱情和奋斗的故事,也是1940~1950年那一代德国人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45年的汉堡,这个二战期间德国被摧毁得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有的城区“几乎被炸弹夷平,只剩下零星几条还算完整的街道”。当时,强弩之末的德国正在做最后的挣扎,恨不能伤兵都要抓来送回战场。
就在这个当口,43岁的布绿克太太邂逅了休假归队途中的海军士兵布列门,他们一起看了半场电影,紧接着一起躲了一场防空警报,布绿克太太了解到,24岁的布列门曾在海军指挥部管理航海图,但此次回家休假后,却要被派往反坦克部队,直接送上“屠宰场”。布绿克太太的丈夫,此时,已经杳无音信整整6年了。
警报解除后,一场越下越大的雨让二人同顶着布列门的一大块军用帆布,不无默契地走到布绿克太太的住处,一幢居民楼的顶层阁楼,从此开始了一段让布绿克太太铭心刻骨而又提心吊胆的爱恋。
这是布绿克太太认为自己在那个年代做的“最棒的”一件事:“窝藏一个逃兵,这样一来,他既不会死在战场上,也不会让他杀掉其他人”。对布绿克太太而言,她愿意帮助任何一个逃兵,任何一个想要逃离那个“疯狂体制”的人。
她曾因“犹太人也是人”等言论,被邻居举报,在盖世太保的档案里留下了“污点”。而她对此完全不以为意,甚至将有类似反抗行为的人视为“很有勇气”。
透过她的讲述,我们看到,即使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也有德国普通民众冒着生命危险向邪恶势力说“不”。布绿克太太特别提到“我”的祖母,一位身强力壮的女性,被推为小区空袭避难小组长,她曾在一次空袭中,从一栋冒着大火的房子里救出两个孩子。当时,汉堡市政府叫被俘的俄国人去清理街道废墟,看着纳粹党卫军士兵不断用警棍抽打一个个消瘦憔悴的俘虏,“我”的祖母竟在众目睽睽之下,冲过去,一把夺下党卫军士兵的警棍,喊一声“够了!”然后再回去继续做她自己的事情。她的勇敢居然把不可一世的党卫军士兵都吓呆了。
布绿克太太说,这是一种小小的反抗,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两个人的单薄力量,但正是这些单薄的力量汇聚起来,才最终导致了纳粹的垮台。她还做了自我反省,说自己“那时还是做错了些事,有时还是没办法诚实地说出真正想说的话”。
在作者笔下,即便87岁了,布绿克太太依然有一双美丽的蓝眼睛,即便几乎双目失明了,还一直摸索着用好几种颜色的毛线编织有山丘、树木、太阳、蓝天、白云图案的毛衣;依然叫“我”每次见面时为她带个蛋糕。“我”次次兑现承诺,给布绿克太太带去上等的奶酪蛋糕。每次享用时,年迈的布绿克太太都极为享受,叉子用得极有技巧。战乱时期,她也爱美。为了有穿了丝袜的效果,她甚至在腿上打些粉底,在小腿上画一条清晰的黑线。
白天,布绿克太太在粮食局下属的餐厅做管理,下班,她就赶回家为布列门做饭。这在告密盛行、治安突袭检查随时出现的年代,在食物、日用品、燃料都需要配给的时期,压力之大,难度之高,是我们现在几乎无法想象的。
突然有一天,战争结束了,德国战败了。为了多留住布列门些日子,布绿克太太对他隐瞒了这个消息。当真相一步步显现的时候,布列门留下他的勋章、军用防水帆布等用品,套上布绿克太太丈夫的体面西装,不辞而别,回到了自己的家庭。他已是一个1岁儿子的父亲。
跟布列门前后脚离开她的,还有那份她喜欢的餐厅经理的工作。战后,她成了冗员被裁掉了。同时,她把消失了6年,突然回家,但依旧对她颐指气使、依旧在外拈花惹草的丈夫赶出了门。
随后,布绿克太太开始用她的勤劳,更用她的“商业”头脑和眼光在当时那个以物易物的年代,学会生存。她用布列门的“幸运物”,那枚银质马术勋章,几经周转,多方联络、衔接后,背弃一切商业常理,换了能让她立即想起布列门却不知作何用途的咖喱粉,这个尝起来辣得像“舌头被鱼钩刮了一道”的东西。
因为布列门关于咖喱粉的故事让她印象深刻。经过一番意外的意外,她在上了几十年的楼梯上摔倒,打翻了宝贝一样的咖喱粉,悲凉无助之余,只能收拾残局,却意外发现咖喱与番茄酱相遇后的奇迹,她尝到了“《天方夜谭》里的芳香”。喜出望外的布绿克太太连夜实验,在加入了肉蔻、茴香等其他辅料后,风靡德国街头的咖喱香肠的调理配方由此诞生,它将“干涩无味”的香肠,变得“圆润、带有果香,而且还有异国的、难以形容的滋味”。
于是,布绿克太太摆起了她卖咖喱香肠的小吃摊,一摆就是30年,除了周日休息,风雨无阻。即使大雪天,布绿克太太也卖她的煎香肠,她说,天冷的时候,人们就要“这种热乎乎的东西”,很有些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意味。
就是这么一个简明的故事,一本161页薄薄的书,却让人刚一读就不忍放下。
作者像施了魔法的叙事,让你不由自主地跟着故事走。最后,还有再翻翻拣拣的冲动。
作者乌韦·提姆1940年出生于德国汉堡,是德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其儿童文学作品颇受好评,被译成20余种文字在世界流传。《咖喱香肠之诞生》写于1993年,出版后在德国及世界范围内获得空前成功。《纽约客》杂志因此称他为“非同一般的故事讲述家”。
查资料得知,乌韦是家中的老幺,大他16岁的哥哥卡尔·海因兹19岁时战死在德军于乌克兰的战场。他的父亲跟小说里“我”的父亲一样,真的当过毛皮匠。小说中关于那件200只松鼠皮缝制的大衣的情节,立即显得更传奇和真实。
布绿克太太从讲故事起就在编织的那件毛衣,小说里几乎章章都有提及,编织的方法、编织的进程等等,不厌其烦,而且次次有新意。毛衣是给布绿克太太的曾孙织的,他正好就叫海因兹,原来,跟作家乌韦怀想一辈子的哥哥一样的名字。
我相信,过一段时间,我再次翻看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还有别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