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孩子被欺负后,常常会觉得孩子软弱,对他大加斥责:“你为什么不还手?”“你怎么这么笨?”孩子内心的不安和委屈还没得到安慰,又得到父母一顿训斥,这无疑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那个犯错的、无价值的孩子。
■ 孙云晓
近日,浙江台州热传一段视频:一小孩儿猛扇另一孩子的耳光,一旁的大人非但不劝阻,还边录像边怂恿打狠点。据悉,被打男童的父亲郑某也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打并一直委屈地哭,他却无动于衷,反而跟着一起起哄,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挨打,让人诧异不已。
原来,某日,郑某与朋友在家中聚餐,当时郑某的孩子毛毛与朋友的孩子洋洋一起争夺一张椅子,毛毛抢到后先坐下,洋洋想抢回凳子于是就打毛毛,可是毛毛并没有反抗。众人非但没有阻止洋洋的打人行为,而且怂恿洋洋继续打毛毛,声称要激起毛毛的反抗意识。
这则视频在网上广泛转发,引起了轩然大波,大部分网友,对视频中大人的这种错误的教育行为表达了愤慨,但也有网友对视频中大人的行为表示认同,认为如果这种方法能培养起孩子的反抗意识也无可厚非。事实上,视频中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不仅不会培养出孩子的反抗意识,而且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内心。
据了解,视频中被打孩子毛毛还不满三岁,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的阶段。孩子自主感的获得来源于自我独立做事时的被肯定和被认同,如果这个时期孩子得到太多的否定,甚至体罚和暴力,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和羞耻感。而且毛毛本身就是离异家庭的孩子,跟着父亲郑某生活,对于这种家庭破裂的孩子,内心本身就可能存在着许多不安全感,在面对外来暴力袭击时,他最需要的应该是家人及时地出来保护自己,不幸的是他所等来的竟然是冷眼漠视和嘲讽,以及更多的暴力,这无疑会让孩子对周围环境和成人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一个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信任感,又自我怀疑,怎么可能有勇气和自信面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的困难?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纠结在自己的孩子被欺负时,该如何教育他,是让他勇于还击,还是选择忍让?其实对于幼儿来讲,交往中的争执无可避免,且大部分争执都不需要父母的干涉和介入,孩子间的争执也是其自我学习和成长的一部分。有时父母的粗暴干涉,不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加深对孩子的伤害,比如视频中的两个孩子,在成人的干涉和控制下,都失去了自我,一个变得趾高气扬,咄咄相逼,一个变得唯唯诺诺,软弱无力。
当孩子间发生剧烈的肢体冲突时,父母就需要第一时间制止,并给予教育。特别是对于被欺负的孩子,父母第一时间应该是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先共情孩子的内心情绪,感受孩子的内心是伤心的、委屈的、愤怒的还是不安的?然后让孩子明白,父母在关爱他,当他们遇到危险时,父母会第一时间出来保护他的。很多父母在孩子被欺负后,反而觉得孩子软弱,对他大加斥责:“你为什么不还手?”“你怎么这么笨?”孩子内心的不安和委屈还没得到安慰,又得到父母一顿训斥,这无疑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那个犯错的、无价值的孩子。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先天的气质对他们的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的孩子天生攻击性弱,自制力强,对于这样的孩子,让他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无疑是违背了他的成长特点,父母所需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比如结交好朋友,及时告诉父母和老师,大声吼叫:“我不怕你”等。
对孩子而言,拥有充足的安全感、信任感才是使其自信和拥有勇气的前提,这需要平时父母给予足够的关爱和肯定、共情和陪伴,特别是父母要和孩子经常一起运动,这会让孩子的身心变得强大起来。
对于那些经常打人的孩子,父母的严格管教和约束也是必要的,因为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无论对其学习和以后的生活、工作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攻击性强、喜欢暴力的孩子最终难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很难有良好的发展。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