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在劳动力市场地位的下降,以及男性所面临的来自于劳动力市场和婚姻市场的双重竞争,导致了“老男嫩女”的婚配趋势的上升。
■ 钱岳
不久前看到一个段子:“王思聪的新女友1993年生的,刘强东的奶茶1993年生的,林峰的那个吴千雨1993年生的,连周董的昆凌也是1993年生的……”无数单身宅男愤愤不平:为什么“萝莉”都被“大叔”抢去了?2014年《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为此问题提供了一些见解。
大量研究表明,人通常和条件相当的人结婚:夫妻双方往往家庭背景相似、教育程度相近,甚至智商相当。年龄相近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夫妻年龄相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是社会性别平等的重要指标,因为年龄差距较大的夫妻之间更可能维持父权制的家庭模式,并且具有较低程度的亲密感。
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夫妻之间的年龄差距是逐渐减小的。在过去的父权制社会,男人娶比自己小很多的妻子可以维持他们在家中的地位。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地位的提高,加上人们更倾向于因爱结婚,所以更可能与年龄相近从而具有相似生活经历、体验的人结婚。
中国素来有“男强女弱”的婚配模式,即男人倾向于娶比自己年龄小、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毫无疑问,女性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了,包办婚姻在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里就被废除了,女性平均受教育程度逐渐追上男性,女性的就业率居世界前列。那么,这些变化是不是挑战了“男强女弱”的婚配模式呢?
然而,数据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年龄相似的人结婚的趋势下降了。那么,有两种可能性:第一,更多的男性娶了比自己年轻很多的女性;第二,更多的男性娶了比自己年长很多的女性。这两种可能性的社会意义是不一样的,第一种情况表明,婚配模式回归到传统的父权制模式;而第二种情况则体现了更加开放、平等的两性关系。
论文进一步分析发现,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年龄相似的人结婚的趋势的下降,是由于更多男性与比自己年轻很多的女性结婚,而非第二种情况。
如此的婚配模式变化让人惊讶,因为理论上来说,社会进步是与夫妻间年龄差距减少相联系的。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后,婚配模式会发生这样出乎意料的变化呢?经济压力的增大是作者提出的解释,并且用数据和统计模型为这一假设提供了实证支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欲望急速膨胀,导致了人们对于高生活水平的不切实际的期待,并且承受着很强的经济压力去实现这些欲望。中国人口数量庞大,资源有限,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压力——房价上涨就是最好的例子。比如,北京的平均房价,从1991年的每平方米602元飙升至2008年的每平方米12418元。房子通常是中国人结婚的前提条件,房价的上涨给想要结婚的情侣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压力,从而可能影响夫妻间的年龄匹配模式。
从女性的角度来说,上世纪90年代以后,她们的就业环境其实变得更恶劣了。市场竞争使得公司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开或者背地里歧视女性。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地位降低,再加上飞速上涨的生活成本,对女性来说,获得高品质生活的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途径就是嫁给一个有钱的、社会地位高的丈夫。而相对于年轻男性来说,年龄较大的男性更可能有成功的事业、雄厚的经济实力。同时,“男强女弱”的婚配观念在中国还非常盛行,由于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她们已经很难从同龄男性中找到比她们更强的。因此,女性更倾向于找年龄较大的男性做配偶。
从男性的角度来说,劳动力市场竞争变大,房价上涨,他们可能需要奋斗更多年,才能积累足够的经济基础跨入婚姻。而当事业有成、年龄较大的男性挑选婚姻伴侣时,他们又会偏好年轻女性。
因此,女性在劳动力市场地位的下降,以及男性所面临的来自于劳动力市场和婚姻市场的双重竞争,导致“老男嫩女”的婚配趋势的上升。
不过,找不到“大叔”的女性也没必要懊恼。研究表明,年龄差距较大的夫妻亲密感较低、离婚率较高;同时,女性在这样的婚姻里地位也相对较低。 (作者系婚姻情感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