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林志文
□ 陈丽佳 胡晓丹
珠水潺潺,天山巍巍。2020年3月,一群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跨越6000公里,从广东来到新疆喀什。“我们想做的,就是将广东医疗科技成果播撒植根于南疆大地,为提升喀什地区卫生服务水平出一份力。”作为队伍的副队长,来自广东省中医院的援疆女专家叶润英道出了这番铿锵誓言。
同叶润英一般,在这批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里,还有9位女队员同样克服了生活、环境的重重困难,义无反顾来到祖国西陲,构成了队里的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大家都称她们为“十仙女”。“十仙女”来到南疆喀什,积极对接支撑多个学科的科技援疆项目,传授新理念、推广新技术,立志用科技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
“谢谢您,是您为我的宝宝打开了通往生命的绿色通道!”今年27岁的维吾尔族姑娘阿衣古(化名)拉着欧阳颖医生的手,泣不成声。原来,初为人母的阿衣古在去年底的一天,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突然感到腹痛难耐,家人赶紧带她来到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刚入院,阿衣古不满28周孕龄的宝宝就提前“报到”,体重仅仅1300克,出生后呻吟、气促,十分危险。
如何为患儿建立一条生命通道是问题关键,新生儿科医护团队最后一致把目光投向了广东省科技厅农村科技特派员重点派驻任务——广东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援疆专家欧阳颖副教授负责的“新生儿复苏技术和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UVC)”。“它就如脐带一样,源源不断给宝贝输送营养。”第二天,欧阳颖带领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为阿衣古的宝宝成功实施了南疆首例“脐静脉置管术”。有了第一次的经验,随后的一个多星期里,欧阳颖携手团队多次为胎龄小于32周、体重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进行脐静脉置管术,帮助喀什极低体重早产儿渡过难关。
同样为南疆宝贝撑起爱的蓝天,还有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的苏畅,到任之际,她结合区情,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积极成功筹建了儿科血液肿瘤组,有效对付急性白血病这一儿童健康的第一“杀手”,而苏畅也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作“广州妈妈”。
据了解,围绕开展送技术、送健康到基层,让喀什地区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广东科技援疆成果,2020年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共选派34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喀什地区对接重点派驻任务。“我们的‘十仙女’巾帼不让须眉,如今已跑遍12个县市,通过专家共享、师带徒、远程会诊、新业务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多种形式‘活血、造血’,与喀什地区的医院开展合作对接。”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林天歆介绍。
“身为女性,我们更易与患者共情。”作为妇科专家的叶润英,当得知在喀什地区许多妇女受困于宫颈癌这个“噩梦”,迅速启动“自取样HPV检测技术在南疆地区宫颈癌筛查的应用研究”的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致力于做好当地妇女一级预防的科普宣教和二级预防的宫颈筛查。
一年来,用广东科技智慧与力量守护喀什地区人民群众健康的故事在这群“女特派员”身上屡屡上演。年龄最长的黄艳,是受援科室里最受欢迎的“黄妈妈”,在其努力之下,引进了重量级科技“武器”——十人共揽显微镜,用于基层带教诊断;秉信“科技是发展动力”的孙蕊,依托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迅速引进AI放疗靶区勾画智能科技,为恶性肿瘤患者保驾护航;不惧艰苦的张群英,多次登上海拔4000米以上的国门之地“塔县”,为当地基层医院和群众送去智能血糖仪等先进医疗科技;身兼心内科和教学主任的谢旭晶,不遗余力在基层县市推广经食道心房调搏技术,现在已经超数百人熟练掌握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深知口腔疾病患者之痛,邱小玲在祖国边疆启动了最先进的,也是南疆首个“3D打印手术导板辅助下的显微根尖手术微创治疗”项目……
在这支队伍里,还有一名“95后”的“小花”胡晓丹,也在用自己独特的力量为广东科技援疆发声,她一年期间深入科研临床,扎根基层一线,采访撰写科技援疆报道超300余篇,独立策划的《“粤”来越健康》科普专栏深受群众欢迎,用真情与文字,记录下了科技成果所带给千家万户的实惠,以及希望。
柔情似水是她们,坚毅无比也是她们,这群广东女性农村科技特派员以“深入基层、服务南疆、辐射全疆”为己任,立足本地做好科技扶持与医疗服务,用温暖的双手传递爱与能量,滋养着这片西北大地,留下了不尽的成果。科技援疆、粤喀融合、人才造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她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