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曹金玲执导的国内首部战“疫”纪录电影《武汉日夜》,公映后48小时即有36万人次观影,其首周票房便突破2000万,而影片的口碑在豆瓣网、猫眼电影等多个平台也获得了高分。
《武汉日夜》真实记录了2020年年初武汉所发生的点点滴滴,那些取材于疫情期间发生在武汉的真实事件,充满了温情和力量。
制片人李玮说,这部95分钟的电影是从当地30名摄影师拍摄的1000多个小时的素材中剪辑而来。而在这1000多个小时的素材中,最触动主创们的是“这些人都很努力地想要活下去”!
导演曹金玲感叹:“这部影片想要讲的是,世界上没有什么英雄,都是平凡人挺身而出。中国人有一种很好的品质,就是守望相助。”
■ 姚鹏
一个人看了一场电影,《武汉日夜》。
独自在黑暗中看着银幕上的生生死死,仿佛又回到了封城时经历过的那些难眠的夜晚。无边的寂静中,命运在漫不经心地掷着骰子,未被掷中的幸运者们得以保有明天的阳光,被掷中的,则在春天到来前离去。
面对武汉抗疫这样的宏大主题,《武汉日夜》并没有采取纪录片惯用的叙事手法,甚至没有铺垫,没有旁白,直接切入一个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唯一的时间线就是昼夜的轮替,这昼夜轮替又将所有的故事切成一块块碎片,乍看起来层次模糊,难分主次。然而,这种混沌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疫情期间武汉每个昼夜的真实再现——一个个日夜轮替,一幕幕悲欣交集,在当时当地,在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之中,亲历者从个体角度所得到的感受往往就是这样的混沌一片。
《武汉日夜》其实还没有涉及武汉封城之初的那种状态——医疗体系被击穿,出城的道路被关闭,网上是铺天盖地的对疫情可怕程度的渲染。如果说这些事情还可以无视,对自己和家人的担忧则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封城之前,没有人做过防护,每个人理论上都是密接者,自己可能会遭遇不测,但比自己染病更可怕的是眼睁睁看着失去最爱的人却无能为力。那段时间里,每个人都面对着一夜之间失去一切的可能,未来的一切都成为未知,那种凝视深渊的感受,除非亲身经历,大概很难理解。
疫情的残酷是任何讲述武汉抗疫的影片都必须面对的话题,《武汉日夜》没有例外。在工作时失去父亲的护士长,自己染病后又接连失去三位亲人的中年人……沉痛的一幕一幕,即使亲历了封城全过程的人,看后也会心如刀绞。
面对生死考验,武汉人当时的真实心态,武汉人自己也很少去谈及。人们常常谈论共情,但人与人之间其实很难做到真正共情,即使同一时间身处同一地点,感受也会因经历的不同而迥异。不仅不在武汉的人与在武汉的人之间很难共情,即使当时同在武汉,家中平安无事的和遭遇过不测的也很难共情。当时的情况下,只要有一个人出事,整个家庭的天就塌了,那样的感受是无法想象的。面对头顶随时可能落下的大石,你只能用不去想来对抗未知,事后也不去回忆。《武汉日夜》用不加掩饰的手法重新撕开这道伤口,虽然令人压抑,但却是还原那些日夜的必须。
但《武汉日夜》决不是只为表达压抑和悲伤,积极的能量正隐藏在这一幕幕悲欢离合中。
加缪曾写道,要了解一座城市,比较方便的途径不外乎打听那里的人们怎么干活,怎么相爱,又怎么死去。《武汉日夜》就打开了这样一扇洞窥武汉人当时生活的窗口。担心感染家人而睡在车里的医生夫妇;为保留逝者最后的尊严每家每户送遗物的医生;因在生死考验中见证彼此人品而“闪婚”的车队志愿者;住院时还在帮社区买菜,遭遇不幸后又毅然捐出父亲遗体的普通人…….
在《武汉日夜》中,千千万万普通人是背景,更是主演。一千万武汉人并不只是被救者,他们首先是与命运殊死搏斗的战士,即使是在病床上的人,也在默默地用自己的身体与意志进行着抗争,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或许没有那么慷慨激昂,却汇成了气势恢宏的合唱。而更加震撼人心的是,在那样的黯淡之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仍未被放弃,即使每天都在面对伤痛甚至死亡,人们依然在用力活着,用力去爱,这大概正是《武汉日夜》通过寻常故事讲述武汉战“疫”的意图所在。
正如两个孙子的录音一直陪伴着昏迷中的爷爷,正如疫情最严峻时刻新生命的一声声啼哭,正如片尾那些重新挂上枝头的鲜花,即使命运严酷,但温暖的光总能穿透黑夜。正因为此,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我们更爱这座城市,更爱彼此。正因为此,我们会像影片主题歌所唱的那样去面对今后的生活——为你,我要过得更好。许多年以后,人们在回忆当年奋战情形的同时,也一定会记得那份从未放弃的温情。
作为一个武汉人,要向《武汉日夜》的主创团队,向那30多位在抗疫一线坚守了几个月的摄影师致敬。在封城的76个日夜里,发生在武汉的是震撼人心的历史,而不只是创作的题材,而且,1000万武汉人当时的故事已经充满了悬念,并无必要再进行人为的拔高和修饰,《武汉日夜》团队进行的忠实记录,是配得上武汉人用性命写下的脚本的。我想,作为武汉战“疫”的一份珍贵记忆,《武汉日夜》一定会和这段历史一起,永远留存在时间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