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丽/画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张峥
新年伊始,爱喝奶茶的方女士发现,北京的奶茶店普遍将塑料吸管更换成了纸吸管,有的店还在收银台旁放置了更换吸管的说明:“为响应政策,即日起门店吸管将替换为纸管。”“0~55摄氏度,耐温4小时;55~80摄氏度,耐温2小时。”店员也会提醒消费者:“纸吸管要尽快喝完,浸泡时间过长可能会软掉。”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身边出现的新变化:去餐厅吃饭时看不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吃快餐、点外卖不再有一次性塑料餐具和塑料吸管的身影,京城多家大型连锁商超已全面更换了可降解塑料袋,比此前的普通塑料袋价格翻倍。
史上最严限塑令开始实施,商超购物袋升级为可降解塑料袋
2020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此通知也被称为是史上最严限塑令。通知要求,2021年1月1日起,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及各类展会活动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塑料用品(暂不禁止连卷袋、保鲜袋和垃圾袋)。
2021年元旦开始,北京等多地开始实行最严限塑令。记者看见,在北京市东城区一家连锁超市的收银台上,一张印有“生物降解塑料袋,绿色环保我先行”的宣传单非常醒目,宣传单上提示:依据国家规定,2021年1月1日起,该超市所有门店全面推行使用“生物降解塑料袋”,价格为小袋0.6元、大袋1元。过去普通塑料袋的售价为小袋0.3元、大袋0.5元,这意味着更换为可降解塑料袋后价格直接翻了一倍。
记者又走访了几家药店和书店后发现,这些药店也都更换了统一的可降解塑料袋,价格从0.5元到1元不等,之前货架上常见的一次性塑料杆棉签也被木质杆棉签取代。部分书店也采取了为顾客提供一次性纸袋和免费无纺布袋的方式,还有的为读者提供牛皮纸打包服务。
家住西城的宋阿姨说,超市购物袋涨价对她并没有什么影响。“去超市买东西我都是自备购物袋,出门时包里也总是装着一两个自制布袋子。这个习惯已经坚持好多年了,既方便又环保。”王女士在超市买了些食品和日用品,花一元钱买了个可降解塑料袋,可是才出门购物袋就破了个洞。她说:“这种新塑料袋不够结实,容易破,还这么贵,以后还是得自备一个布袋。”
其实,现在很多顾客都开始自备购物袋。记者注意到,在位于东城的一家物美超市收银处,十几位排队结账的人中,有六七个人都自备了购物袋,有的人买的东西较少,就直接拿在手里,购买可降解塑料袋的只有二三个人。不少人表示,可降解塑料袋虽然贵,却能倒逼养成循环使用购物袋的习惯,有利于环保。
超市收银台的工作人员称:“更换可降解塑料袋前,每天差不多能卖出100多个袋子,最近一段时间每天也就卖四、五十个,大概少了一半。”她说,可降解塑料袋的厚度和硬度普遍比传统一次性塑料袋低,拿在手里“软塌塌”的。
可降解塑料袋不够结实,是其材质特性所致。以小号“全生物降解购物袋”为例,其标注承重为4千克,而过去售价0.3元同样大小的塑料袋,最高承重可达20千克。据了解,相比传统塑料袋几百年才能自然降解的破坏力,可降解塑料袋的环保程度明显提升,但在自然环境下的降解速度依然缓慢。“即便是在温度55摄氏度以上、氧气丰富、含水率60%的工业化堆肥条件下,可降解塑料袋也需要大概1到2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全降解,但目前的垃圾处理设施中并没有这样的条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介绍说。
限塑令还有实施“死角”,有待尽快落实到位
由于可降解塑料袋价格贵又不够结实,记者注意到,一些人开始有意识多取用超市的免费连卷袋。按规定,用于盛装散装生鲜食品、熟食、面食等商品的塑料预包装袋、连卷袋、保鲜袋等是排除在禁令之外的。“我们每天都提示顾客少拿袋子,用几个拿几个,可还是有不少顾客喜欢多拿一些去装别的商品或直接带回家。”某超市果蔬区的一位工作人员说,还有的人甚至将连卷袋拿回家当垃圾袋用。事实上,超市里食品级的连卷袋不论塑料用量还是质量都比垃圾袋高出许多,将连卷袋当垃圾袋用,无疑会造成更大浪费。
经常点外卖的李小姐告诉记者,元旦后在外卖平台一家非连锁品牌订餐,收到的仍是普通塑料袋,而肯德基等连锁店提供的已是可降解塑料袋。
相比大型商超和连锁品牌,部分农贸批发市场和便民市场在提升环保意识方面做得还不太到位。记者在居住地附近的便民菜场看到,摊贩仍像以前一样,将一沓沓普通塑料袋挂在一个个摊位旁,由顾客自取。对于限塑令,一位摊贩表示已接到通知,但由于之前的存货还没用完,所以还没进行更换。她告诉记者,由于可降解塑料袋成本较高,顾客购买水果蔬菜后还要付塑料袋费用,有点担心会影响生意。
经常来买菜的乔阿姨表示,因为这里的塑料袋是免费提供,一些人在使用时比较随意,基本上买一次菜会用三四个甚至更多。她认为“限塑令”非常及时,能督促大家养成节约、循环使用的好习惯,希望能尽快落实到位。
“升级版”吸管口感不佳,期待更合理的替代品
此次升级版限塑令,人们感受最明显、意见也最多的就是取代塑料吸管的纸质吸管。记者走访咖啡店、连锁奶茶店、快餐店发现,多数门店都已采用纸吸管代替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但不少人在用过之后表示不太满意。有不少人反映,纸吸管虽然环保,但吸管软化、自带气味、戳不开瓶盖、吸不上小料等问题也很突出。
在一些外卖平台上,多家饮品店都在店面显著位置标明“关于纸吸管的说明”并提示:纸吸管自带气味为正常现象,请安心使用,插吸管需要用点力,由于纸吸管长时间浸泡会造成软化,请尽快饮用。
在一家很受欢迎的果汁奶茶门店,记者看到摆放的全部是纸吸管。店员给顾客打包时,使用的也是可降解塑料袋。店长告诉记者:“我们店一天要卖出四五百杯饮品,算下来一年的吸管用量就达10多万根。换成纸质吸管后,虽然体验效果不如塑料吸管好,但更加环保。”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塑料吸管使用量约合460亿根,人均使用量超过30根。业内专家表示,塑料吸管的使用时间只有几分钟,但降解的时间可能长达500年。
对于纸质吸管体验感不好等问题,专家指出,推进塑料循环使用和再生资源利用,一方面要用更低价的环保产品占据市场,让不环保塑料制品的成本不再具有优势,进而逐步取代不环保制品;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提升环保替代产品的品质,让减塑拥有生态价值的同时也不丧失实用性和经济性。
刘建国教授认为:“塑料吸管回收利用难度很大,我们从塑料吸管开始实施禁限是比较务实的,向居民和消费者传递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可以用可降解的生物塑料去替代,也可以用纸或竹子去做替代,包括小麦、一些植物秸秆,也可以用玻璃、金属等可以循环使用的制品去替代它。可以根据各个消费场景,去选择替代产品。”
专家:限塑核心应是摒弃一次性消费的文化
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1分钟消耗100万个塑料袋,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亿吨;中国塑料消费超6000万吨,塑料袋消耗量每年在70万吨至80万吨,远远高出目前可降解塑料袋的产能。目前全球只有14%的塑料包装可得到回收,而最终被有效回收的只有10%,近80%被填埋或散落在环境中,在土壤中可能200年也无法降解;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全部加起来可以绕地球420圈,这些扔进海洋的塑料袋降解时间要200~1000年。“白色污染”已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之一,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禁塑、限塑。
刘建国教授强调:“实际上塑料的核心问题是一次性,而不是塑料本身,我们应该摒弃的是一次性消费的文化,让很多东西做到物尽其用。就塑料制品而言,要尽可能重复、循环使用,而不是用一次就扔。不管你是用了什么样的材料,纸的也好玻璃的也好,都应该做好分类投放,让它能够各得其所。”
·相/关/链/接·
新“限塑令”限制什么?
全国禁止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不包括连卷袋、保鲜袋、垃圾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一次性塑料棉签;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有意添加塑料微珠的淋浴类化妆品和牙膏牙粉。
部分地区、场所禁止使用: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各类展会活动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暂不禁止连卷袋、保鲜袋、垃圾袋;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刀、叉、勺;在全国范围餐饮行业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暂不禁止牛奶、饮料等食品外包装袋自带的吸管。
(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