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评论员 张明芳
近日,河南商丘一小吃街规定,为确保食材安全,所有商户需立牌发誓,否则不准入驻。网友对此看法不一,有人持肯定态度,认为从心理层面来说管点用,有人则不认同,认为食品安全就该用法律解决。
显然,管理者是基于“罚款不能根治”的前提,希望通过发毒誓的方式倒逼商户凭良心自律。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方式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仅凭商户对因果报应的忌惮来保证食品安全,效果确实不能保证。正如网友评论所说,有良心的商家无须立誓,也能保证食品安全,而那些昧着良心掺假的商户,立再多毒誓也无济于事。
此外,即使发毒誓能够保证商户凭着高度的道德自觉尽可能排除食品不安全因素,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一方责任,在食品安全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问题,因此仅靠发毒誓来约束商家,并不能真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众所周知,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加剧了社会信任危机,而管理者要求商户发毒誓来保证食品安全的做法,最根本的还是建立在对于生产经营者的不信任,即使有商户可以接受,但此种方式仍然缺乏尊重。基于不信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只会加剧信任危机却无法从根本上重塑消费者信心,对于诚信社会的建设也并无益处。
食品安全问题绝非儿戏,想要根治不能仅凭以“毒”攻“毒”。我们必须明确,食品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只有构建起政府监管、部门协同、行业自律、企业负责、公众参与、媒体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多管齐下,才能真正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确保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