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场疫情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命健康课、一堂爱国主义课、一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课。这一年,让更多人真正理解了“家”的含义、“在一起”的幸福。就我个人而言,2020年是有血有肉且无限感恩的一年,这一年,我的认知空间扩展了,爱国热情高涨。在变与不变之间,我收获了足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胡杨
还记得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之时,措手不及的我们曾想着要“重启2020”,但2020年还是妥妥走完了它自己的路。这一年“太难了”,小柯在《2020快过去》中唱到:“2020快过去,我想要摘了口罩呼吸新鲜的空气,再带你去旅行,去人潮人海再不要回避,不用担心;2020快过去,别再收到悲伤的消息,接二连三仿佛看起来很远,实际在眼前,谁都无法逃脱,无法旁观……”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大到世界,小到家庭,无人能逃脱时代的烙印。一场疫情打乱了我们的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人生充满了诸多变数与不确定性。那么,2020年真的 “不好”吗?罗杰·米勒曾说:“有些人能感受雨,其他人则只是被淋湿。”就我个人而言,2020年是有血有肉且无限感恩的一年,这一年,我的认知空间扩展了,爱国情怀落地开花。在变与不变之间,我收获了足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变:开始关注新闻、关心政治,爱国情怀落地开花
我曾是一个不太关心政治、不太看新闻的人,2020年这些竟都成了每日必修。每天傍晚散步,我习惯收听一个公众号解读当日新闻,边走边听,顿觉“心底无私天地宽”。有时公众号更新时间晚了,我就一直徘徊在路上“痴痴地等”。就这样从年初的冬天,一直走到了岁末的冬天……
每晚9点我会准时收看《新闻联播》重播,还有《东方时空》《今日关注》等专家访谈节目。从“两耳不闻窗外事”到“家事国事事事关心”,这一年,我的认知半径无限扩展了。用我先生的话说:“你现在可以参加时政辩论赛了。”而在此之前的6年,每天晚上我都在闷头画画。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对政治漠不关心,其后果便是我们最终被恶人管制。”这也是我今年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岁月静好的日子,政治生活对我们的切身影响看起来更为隐性和不显著,但是当某种危机或挑战到来时,比如战争、瘟疫、自然灾害等,政治生活带来的影响将被成倍放大。
2020年被称为“百年之变局”,我的转变就是——从专注于自我了解,开始转向了解世界。以往口头上的爱国主义,在这一年扎根且落地开花。
这一年我还在继续读《庄子》,更深深体会到了“以恬养知、以知养恬,知恬交养”的妙用。所以2020年,正是一场疫情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命健康课、一堂爱国主义课、一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课。正如作家连岳所说:“未来如果我们回望这个不平凡的一年,或许才能意识到——我们在2020年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
不变:以“日常”抵御“无常”
最近看到罗振宇在接受访谈时说:“疫情期间最有利于什么样的人,就是动作没有变形的人。我很骄傲,疫情没有改变我什么,我在正常做自己的事。”
我也是按部就班、一切照旧。每天早晨8点开工,12点出门晒太阳,下午4点瑜伽,晚饭后继续散步,然后看新闻……生活热情高涨,工作效率也更好。
这一年,让更多人真正理解了“家”的含义、“在一起”的幸福。国之大家、你我之小家,哪一个家——都很珍贵!
2020年大年初一,我们一家三口飞往缅甸旅游,在享受域外风光的时候,心心念念的都是武汉疫情。这一年“宅”字当家,儿子从1月底放假直到9月16日开学,在家蹲了整整9个月。“最长待机”时间里,虽然三个人各自为政,也没有太多言语交流,但是静水深流的美好我是体会到了。而当“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火起来时,我带儿子回中原老家看望姥姥姥爷,我们还带着父母自驾去了他们最想去的古城西安。
这一年,“外面的世界”虽然部分按了暂停键,可我每日的行走半径却扩大了。即便是疫情最严重时,我也没放弃出去走走。常常晚饭后一路向北,走到六环以外,那里很空旷,新发现一个郊野公园和鸢尾花园……
如果疫情是一场突然而至的狂风暴雨,我们需要练就的就是抵御“不确定性”风暴的能力。正如柏拉图的那句话:“人生的态度是,抱最大的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有人问:2021年会好吗?罗振宇答道:“我不唱挽歌,我不允许自己辜负未来对我发出的邀约。”而我想借用梁簌溟先生《这个世界会好吗》里的一句话来回答,“深入地了解自己,而对自己有办法,才得避免和超出不智和下等。这是最深远的学问,最高明最伟大的能力和学问。”
2020年,疫情与灾难交织,悲痛与感动同在,反思与成长相伴。疫情可以打乱我们原有的生活节奏和工作步调,甚至扰乱世界格局,让人生充满了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在变与不变之间,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珍惜眼前,过好每一天。因为日常,才是抵御无常的力量。
冬日负暄,人间向暖。愿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带着希望和生机,迈向崭新的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