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萌
享誉中外的科学家、教育家卢嘉锡,是我国结构化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时光荏苒,卢老离开我们已有19个年头,他严谨的治学精神、不慕名利的风骨、心系国家的家国情怀,是整个家族的精神财富。卢老膝下七个子女,他们每个人的生活道路都充满了时代特有的坎坷与磨砺,也都深深镌刻着父亲的印记。
藏在幻灯片、小书柜里的教育
在子女眼里,父亲慈爱、温暖,也严厉。说他严厉,是他经常教育子女要老老实实做人,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说他慈爱,是他从不赞成“棍棒教育”,总是以民主的家风,言传身教地影响着孩子们。
卢嘉锡疼爱孩子,但决不溺爱。“我上小学时,有一次父亲出差,买回一个小小的幻灯机,用白炽灯泡作光源即可放映。他还买了一些长条玻璃做成的幻灯片。我们高兴极了。晚上,我们把饭厅的灯一关,以白墙为银幕放起幻灯来。父亲先后给我们买的幻灯片有《三毛流浪记》《木偶奇遇记》,还有青年共产党员欧阳立安在狱中的故事等。有时父亲也和我们一起看幻灯,还给我们讲什么叫‘聚焦’,镜头为什么会放大。父亲就是这样以适合我们年龄特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让我们接受了品质、志向和科学知识的熏陶。”卢嘉锡次子、北大教授卢咸池忆起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
卢嘉锡的书房里除了他的大书柜,还有一个矮小的书柜,里面有《趣味物理学》《趣味天文学》《趣味几何学》,以及关于地球起源、生物进化、天气与气候的书籍等,孩子们可以随意翻阅。有些书上的数学、物理知识,儿时的卢咸池尚不能完全理解,但后来学到相关知识时,他便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卢咸池自小崇尚科学、爱好广泛,不愿盲从、独立思考,都得益于父亲的影响。
坚持创新 走自己的路
卢嘉锡常说:一个老师要是没教出几个超过自己的学生,这个老师就没尽到职责。他的几个学生在多学科领域各有建树。“父亲早年曾帮助两名青年教师申报副教授,当时上级部门有人提出这两位教师太年轻。父亲说,他们虽然毕业时间不长,但已经有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完全达到副教授的水平,最后获批复。我理解父亲的意思,他是希望我能够在事业上走出自己的路。”卢咸池说。
卢嘉锡对子女的志向总是充分尊重、尽力支持。1951年,党中央向全国青年发出“参军参干”的号召。长子卢嵩岳瞒着家人报了名。当时父亲正在外地,回来后没有责怪儿子,还鼓励儿子到部队锻炼。
在儿女的升学志愿上,他适当指导。1964年,卢咸池高中毕业前,说想学天文。父亲说:“天文当然不错,但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发展原子能事业。”父亲建议他报考北京大学与原子能有关的专业。卢咸池就改报了北京大学,可因其他原因最后进了地球物理系。
后来,卢咸池担任北京市第九、第十届政协委员,履职期间,他每年都要提出一些优秀提案,他说:“父亲当年常说忠、新、实三个字。忠就是要忠于祖国,无愧于中华民族;新就是要不断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实就是不讲空话,多做实事。作为政协委员,也要时刻牢记这三个字,永远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一起。”
奉献在无声中传承
卢嘉锡的长女卢葛覃,退休后除了致力于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的管理,还是福建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的志愿者,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却不求回报。而这正是卢嘉锡子女们的共同特性。
三子卢象乾说:“父亲一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家庭、同事、甚至是素昧平生之人的关心和爱护。”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卢嘉锡身为一级教授,月薪三百多元,一大家子人生活并不宽裕。可当他得知一位职工家庭十分困难后,和妻子商量,挤出一百多元资助这位职工。
一次,卢嘉锡带全家到省政协餐厅吃饭,吃到了平时很少见的肉,孩子们高兴极了。卢嘉锡告诉他们,这是党和国家对民主人士和高级知识分子的照顾,每个月发给他一点餐券。孩子们心想,以后每个月能来补充一次营养了。可是,一年多孩子们总共去了两次。原来,卢嘉锡为了让更多知识分子享受这种照顾,把餐券都送给了其他教授。
卢嘉锡的无私和爱心,潜移默化中已被子女传承。子女们将父亲生前积蓄和所得的“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奖金100万港元以及社会各界慰问金等共200万元悉数捐献,并和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设立500多万元的“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青年学生和有突出成就的科研、教育工作者。
(资料来源:《回忆父亲》《缅怀卢嘉锡先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