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12月18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创业创新 肩扛重担心怀家国 胆大心细迈步未来 消费分化凸显 理性消费回归 在家门口开一间自己的工厂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家门口开一间自己的工厂

文化润疆惠及姐妹,扶贫车间里,她们不仅完成了身份转换,还成长为业务骨干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王江平

■ 杨春

“这两天我领到了11月份的2800元工资,到合作社上班我不仅学到了技能,更感觉自己有价值。”近日,来自新疆伽师县和夏阿瓦提乡尤古买希勒克村的村民热孜万古丽·马木提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她上班后的感受。

这些年,村里发生着不可思议的变化

每天热孜万古丽都会提前到车间进行准备工作,陆续与她一起到车间打卡上班的还有50多位姐妹。

新疆税务局驻尤古买希勒克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李建飞告诉记者,按照中央有关文化润疆的要求,让群众口袋富裕的同时,更要“富脑袋”,多元文化的浸润需持续进行。日前,在工作队的扶持下,选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萨尼姑丽·吾拉伊木成立“萨尼姑丽手工艺品合作社”,不仅让文化润疆的成果惠及村民,还拓宽了脱贫致富新路子。

上午9时30分,车间响起了“嗒嗒嗒嗒”缝纫机的马达声,500平方米的厂房忙碌有序。

热孜万古丽告诉记者,她和爱人每天8点准时起床,热孜万古丽去村里的手工艺品合作社上班,丈夫去打理果园。

热孜万古丽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这些年,村里发生着不可思议的变化,连村民们的作息时间都变了,起床比原来早了1个多小时。在外务工的多了,生活的节奏快了……

在村里人眼中,她们都是有本事的女人

作为合作社负责人,萨尼姑丽最大的感受就是来到车间上班的姐妹们越来越快乐和自信。不仅学到了技能,更实现了价值,收获了尊严。

在合作社,萨尼姑丽和50多个姐妹每天伴着电动缝纫机的“嗒嗒”声忙碌,充实而踏实。在村里人的眼中,她们都是有本事的女人。

萨尼姑丽今年36岁,跟村里很多姐妹一样,有到北京、珠海、杭州、新疆喀什等地大型成衣厂上班的经历。这些“走南闯北”的经历让她成为一名熟练的产业工人,更见识了内地市场的成熟。“要是家乡也有这样先进的现代化工厂就好了。”休假探亲的萨尼姑丽回村后总是有这样的想法。

2018年冬天,李建飞找到萨尼姑丽:“我们想在村里成立一个手工艺品合作社,一方面带领更多人脱贫致富,一方面能探索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要挑选一个致富带头人,你有这方面的经验,想不想带着姐妹们一起干?”

村里的妇女们大多从小耳濡目染跟着母亲学习民族刺绣,她们喜欢在衣服、裙子、鞋帽或是床品、室内的布艺装饰品上,绣上寓意美好的刺绣图案。现在有人能帮助她们在家门口开一间自己的工厂,让满载心意的刺绣变成被更多人喜欢的产品,这是她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

萨尼姑丽听后非常兴奋,立即答应了下来。在喀什打工的时候,她接触过绣花机。绣花机绣出的图案既平整又细腻,配色多样,还吸收了内地的刺绣工艺,使原来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绣花图案显得更为时尚靓丽。

2019年春,依托100万元国家扶贫资金建设的500平方米的厂房竣工,工作队又筹措30万元资金,修缮了周边的道路、围墙、锅炉房等配套设施。不久,萨尼姑丽出资购置的1台大型电动绣花机、50台电动缝纫机很快安装到位。当年3月1日,“萨尼姑丽手工艺品合作社”正式挂牌。

“如果没有工作队的支持,我做梦也不会想到能在家门口办工厂,能带领村民一同致富。”萨尼姑丽说。

从最初生产绣花床单、枕套、桌布,到如今生产包括电视机、椅子、沙发、洗衣机的盖布,以及窗帘、杯垫等各种布艺产品,还有衬衣、裙子、长衫等民族服饰和校服、童装等现代服装,合作社生产的产品种类已达30多种,订单也越来越多。

现在,有50多名村里的妇女在合作社上班,因为有了收入,她们都打扮得时尚漂亮,充满活力。

伽师县妇联党组书记唱琳告诉记者,近年来,新疆“访惠聚”工作队从“走下来”到“沉下来”,再到“住下来”,从“住村里”到“住家里”再到“住进群众心里”,期间各族姐妹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现在,从南疆农村家庭走出来的双职工比比皆是,建立在南疆乡村的扶贫车间一个接一个。许多姐妹不仅完成了身份转换,还成了车间、工厂等职场的业务骨干。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