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贾莹莹
今年7月,已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做了两年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冯姣姣又主动申请延长服务期限。回家乡沈阳短暂休息3个月后,她又带着母亲和女儿扎根在了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
冯姣姣参与的志愿服务是“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这个项目每年组织一批律师、大学生志愿者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到中西部无律师县和律师资源短缺的贫困县服务一年,为当地经济困难的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推动当地法治建设。
冯姣姣是一名“80后”,先后从事过民事、刑事、行政等不同法律专业领域的相关业务,同时也是辽宁盛赞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2018年,冯姣姣从沈阳律师协会得知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正在招募法律援助律师时,有些坐不住了。
“从上大学的时候开始,就特别羡慕那些支边的同学,能用自己的知识推动当地的发展,为当地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一直都是我的梦想。” 冯姣姣忐忑地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那一年,冯姣姣的女儿只有两岁。
让冯姣姣没有想到的是,母亲特别支持她的想法,不仅同意她去,还决定带着刚满两岁的外孙女一起陪着女儿去做志愿者。
在北京参加完“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2018年启动仪式后,冯姣姣便带着母亲和女儿坐上前往云南的绿皮火车,经过35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又经历了近5个小时的盘山路到达了红河县。
从小出生在沈阳新民县的冯姣姣对县里的生活并不陌生,但是真正让她感到意外的是,红河县的县域面积要比想象中小得多,全县只有两名公职律师,法律援助处于空白状态。
初到红河县,冯姣姣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她立即与当地法院、检察院联系,走村入户开展法律宣传。在冯姣姣马不停蹄的奔忙中,很多人很快就知晓了从沈阳来的这位法律援助律师。
语言不通是冯姣姣遇到的首个难题。红河县境内聚集着哈尼族、彝族、瑶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不但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不通,就连同一民族因地域不同相互之间的语言也不通。冯姣姣只好借助“1+1”大学生志愿者当翻译,与当地群众打交道。
有一个案件,让冯姣姣至今想起来还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起交通肇事案件,女方在事故中死亡,留下了4个孩子。一个孩子上大学、一个孩子上中学,还有一对双胞胎上小学。女方离世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女方的父亲找到了冯姣姣寻求法律援助。经过了解,肇事方家庭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十分困难。在冯姣姣的帮助和争取下,4个孩子得到了10多万元的事故理赔金,得以完成学业,渡过难关。
除了常规的民事、刑事案件法律援助,冯姣姣日常受理最多的要数家事矛盾和土地纠纷案件。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有其独特的民俗习惯和村规民约,冯姣姣不仅要克服语言沟通障碍,还要深入乡村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地进行矛盾和纠纷化解。
两年多来,冯姣姣把法律咨询和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送到老乡的家中,更送到了需要帮助人的心间。在红河县期间,她受理案件234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504次,挽回经济损失409万余元。
冯姣姣在红河县的两年,正是该县脱贫攻坚最关键的时期。“老乡们的生活越变越好,我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冯姣姣告诉记者,从生活上的脱贫到精神上的脱贫,“我真的打心眼儿里觉得国家给予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是实实在在的,作为法律援助志愿者,有幸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一分子。”
今年5月,红河县全部脱贫,冯姣姣在7月也完成了她两年的法律援助服务。在这里,老乡的质朴、热情、奔向美好生活的劲头感染着她,也留住了她。
如今,扎根在马关县的她对云南这片土地更加难舍难分,“作为一名律师,在这里我觉得更有价值,也许会再待两年、也许是三年。” 冯姣姣说,“我已经爱上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