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周韵曦 实习生 侯昌赫
12月3日,教育部召开第二场2020年“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思政工作、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工作的有关进展情况。
高等教育普及化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
“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特别是人才培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历史性跃升。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15年的40%提升至2019年的51.6%,在学总人数达到4002万。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在不断升级。吴岩介绍,2018年我国发布首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覆盖全部12个学科门类、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5.6万余个专业点。教育部实施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公布了405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推进专业认证全覆盖。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后,特别是跟现在高等教育的‘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叠加在一起来看,高等教育学习化的特征非常显著,大学生的学习不仅在课堂、不仅在校内,也可以在课堂之外,可以在学校之外。”吴岩认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正在推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高校在疫情防控等科技创新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十三五”是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
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介绍,我国高校已建成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聚集了60%以上的全国高层次人才,高校两院院士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十三五’以来,高校获得7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近60%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牵头完成50%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高水平研究成果集中涌现。”雷朝滋说,“清华大学首次成功观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现世界物理科学前沿领域重大突破,上海交通大学研发了世界上最大非自航绞吸疏浚装备,实现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的跨越式发展。”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雷朝滋介绍,“教育部组织高校重点围绕检测试剂、药物研发、疫苗研制等方面开展紧急攻关,共研制出44款检测试剂盒,获国内认证17款、国外认证41款,国内外销售超亿份。抗体药物、蛋白重组疫苗、减毒流感载体疫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超过90%
“十三五”期间,全国高校思政课在思路、实施、教材、教法、机制、环境等方面持续创新,取得显著成效。据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刘贵芹介绍,“十三五”时期,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2020年6月,一项第三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3%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能够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一项涉及200多所高校、近15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超过90%。
据介绍,教育部指导推动37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2019年创新设立思政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累计培训200多万人次。登记在库的全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总数首次突破10万人大关。
刘贵芹特别提出,“十四五”期间,高校思政课还有三件大事要做。“第一抓深首要,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课课程群建设,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第二抓全学段,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第三抓强重点,也就是课程格局要大,水平要提,教师队伍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