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拖高原蓝莓种植基地。
宋明/摄
▲ 美姑县洛俄依甘乡阿卓瓦屋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大棚生态葡萄喜获丰收。
王喆/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任然
去年,村里建起了一大片草莓园后,32岁的沙马次作,再不用跑到2000公里外去打工了。
沙马次作所在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至今仍是全国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之一,包括昭觉县在内的凉山7个未摘帽县,属于贫困中的贫困地区。
“有了这个草莓园,脱贫,没问题的。”沙马次作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一年几千,务工一年两三万,以后还有分红,每人每年都能挣好几万。”
在沙马次作所在的洒拉地坡乡姐把娜打村,村民一直以最传统的方式种土豆、荞麦等农作物。“就是撒把种子到地里,可以收的时候来收,能收多少是多少。”凉山州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说。
不只姐把娜打村,整个凉山州大多数村民都曾经是“刀耕火种”,土地收益非常微薄。
近几年,凉山州把产业富民作为群众脱贫的重要支撑,借助对口帮扶地的优质资源,以因地制宜、科技加持、全产业链的基本要求,在各县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散落在各县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里,经验丰富的农技人员、农业院校研究人员、品牌农企工作者等来自各地的高精尖人才,已扎根多年。
他们在凉山的土地上种草莓、葡萄、中药材……改良传统农作物,开发高附加值新品种,并提供包括加工技术在内的全产业链服务资源,让农业产业扶贫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并形成了一个个可持续发展的闭环。
“我们这里的草莓,比外面的好吃,无污染,不愁卖的。”沙马次作说,彝族人种植了几辈子土豆,如今,第一次种出了草莓,就是种出了希望。“以后我学会了,就自己承包几个大棚,自己种。”
因地制宜,选择优质高产品种
“这里主要种植夏草莓,发展潜力巨大。”昭觉县九如生态草莓种植园负责人何援助说,我国草莓主产冬草莓,夏草莓仅在河北、云南等省份零散种植,缺口较大。
何援助种植夏草莓已有12年的经验。他说,“这里气候得天独厚,海拔跨度大,昼夜温差大,日照足,水源好,土壤无污染,非常适宜发展四季草莓。”
第一次到洒拉地坡乡考察时,何援助及其团队便做出了3000亩的规划:建全国最大的夏草莓现代种植园。
去年5月,草莓种植园项目落地建设,8月便开始采收,至当年年底,草莓产量达300余吨,产值突破了400万元,带动当地用工2.2万人次,带动就业185户,其中贫困户127人,用工人均收入9000元。
“今年比去年扩建了一倍,目前已建成州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何援助介绍,草莓园里安装了智能化滴灌微喷设备等各类现代化设施,除了继续扩大草莓种植地,还将扩建或建设加工车间、保鲜库,以及农民工生活服务中心,“预计能提供1000人以上的就业岗位,人均增收2万元。”
同样,得益于当地多样气候类型、富集光热资源以及丰富的土地资源,美姑县的葡萄产业也在近年发展起来。在该县洛俄依甘乡阿卓瓦乌村、海拔1600米的生态葡萄种植基地里,一串串葡萄,晶莹饱满,挂满枝头和藤架。
“都卖光了,马上摘了往广东送。”阿卓瓦乌村村委会文书古次曲折说,葡萄园2018年3月开种,目前已有6亩挂果。“我们给葡萄取名‘美姑甜’,承包种植的农户,今年纯收入能达到15到16万元左右。”
海拔更高的金阳县丝窝乡尼波洛村选择的是中药材重楼。尼波洛村海拔2500米,没有平地,非常适合种植要求海拔在1800米到3000米之间,且不喜潮湿环境的重楼。“一分半地的重楼,今年卖了6万元。”尼波洛村第一书记邬磊说,重楼具有消肿消炎功效,是云南白药等药物中的重要成分,“预计到2022年,一亩重楼能卖到二三十万元。”
科技加持,改良原有品种
除了因地制宜选种新品种,凉山各地还在用现代科技改良原有品种,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
“马铃薯,越是贫困的地方种植越多,布拖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就有21万亩。”在布拖县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朱嘉心说,他们想让布拖彝族农户“吃上不发芽的健康土豆,种上高活力的发芽种薯,卖出高效益的商品薯”。
在这里,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专业技术协会、中国农业大学与当地农业科技企业共建了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近两年来,朱嘉心与50余名专家、学生陆续驻扎科技小院,用先进技术培育出更适宜在布托种植和更适合精深加工的马铃薯品种,并推广到布托及周边各贫困县,同时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种植,防治农作物病害等。“改良的品种已经培育出来了,接下来就会进行推广。”朱嘉心说,“改良品种亩产应该能翻一两倍不止。”
而在昭觉县四开乡,一座智慧型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改变当地的农作物种植结构甚至农业产业结构。之前,当地主要种植水稻、洋芋和荞麦,蔬菜很少。随着产业园里的蔬菜种类越来越多,不少村民开始学习种植。一些在此打工的农民从园区获得白菜、番茄、红油菜等种子,拿回去,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植。
昭觉县涪昭产业园,通过物联网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内部环境数据,自动控制保温、通风、供暖等设施,保证智能玻璃温室大棚里的作物良好生长。产业园运营方、昭觉县虹谷拉达农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廖伟介绍,由于使用了智能化,产业园出产的蔬菜品质可控,“我们采用订单生产,产品一般销往山姆会员店等各大商超。”
截至目前,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累计完成蔬菜育苗160余万株,种有生菜、娃娃菜、油麦菜、甜椒等,现已销售各类蔬菜 800多吨。
“产业园覆盖了周边三个村庄。”四开乡党委书记克惹伍沙说,算上土地流转和入股分红,产业园可带动整个昭觉县12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目前累计用工5000余人次,务工带动人均年增收7500多元。”
全产业链,发展高原蓝莓产业
“高附加值、全产业链、完善的助贫机制,是布拖对发展现代农业提出的三个硬性要求。”绵阳市江油市援彝干部、布拖县商务供销股股长尚召杨说,既可食用,又可药用,还能加工出多种产品的蓝莓,被作为当地规模种植的品种,“布拖县不仅气候日照适宜,而且沙壤土多,泥炭丰富,土地PH值呈弱酸性,适合高原蓝莓规模化发展。”
尚召杨介绍,经过前期的科研育苗以及试种成功后,布拖县与四川省蓝之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全产业链扶贫增收项目,在今年3月落地。2万亩蓝莓种植面积的规划,将使这里成为中国最大高原蓝莓连片种植基地,同时将实施蓝莓育苗、冻果初加工、花青素提取等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形成高原蓝莓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与各贫困县现代农业产业扶贫模式类似,布拖县蓝莓全产业链项目也采取土地流转、就近务工以及固定分红得“底金”、比例分红得“股金”的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脱贫。“预计能吸纳8300余人次贫困群众就近务工,如果加上土地流转和分红,月人均能增收近3000元”。
“近几年,试种的500亩试验田里,多个蓝莓品种都存活了。”尚召杨说,布拖县已在拖觉镇建设了3600亩的蓝莓,预计2022年挂果投产后,年营业收入可达8000万元。“干部群众对发展蓝莓产业都充满信心和期盼。我们也非常有信心,不会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盼。”
今年暑假期间,拖觉镇老吉村的17岁女学生俄地莫色外在蓝莓园打工,干过锄草、铺木屑、扛地膜等活儿,“每天80元,打工十余天,差不多把我一年的零花钱挣出来了。”俄地莫色外有点自豪地说。
此外,她还主动观察、学习蓝莓种植知识。“比如说铺这个木屑,可以保护蓝莓苗,给它保温,还可以转换成肥料。”俄地莫色外说,教她干活的老师告诉她,蓝莓种植园在培育本土专家,她好好学习将来可以当这方面的专家。
俄地莫色外觉得这个建议很不错,她第一次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想法,对这块土地有了希望:“学会了,我也可以自己种蓝莓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