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丹平
10月13日发布的《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警示我们,当前人脸识别技术普及率高,但存在强制使用等问题;64.39%的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 63.64%的受访者最担心人脸信息泄露, 53.72%的受访者担心账户被盗刷、导致财产损失;有30.86%的受访者因为自己的人脸信息泄露、滥用等遭受财产损失或隐私被侵犯。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9月9日至2020年8月31日,该法院共受理AI“换脸”涉网侵害肖像权纠纷4109件。
如今,“刷脸”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就像一把钥匙开启无障碍时代。但新技术带来新挑战,也给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比如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该是什么、如何算滥用?有什么措施能保证个人隐私权不会泄漏、不被非法挪用?怎样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才算合规?如何监管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企业的行为……这些都是人们最大的担忧所在。
及时立法立规、制定国家标准,以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加以规范和引导,已是当务之急。专家指出,人脸识别技术国家标准的制定,应考虑到进一步细化个人信息采集的主体及其责任,明确除了政府相关部门外,企业应担负起社会责任,对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和处理,都要遵守“合法性、正当性和必要性”原则。相关采集主体要把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加以明确,使用“脱敏”等技术手段,自觉维护所采集、储存的公民隐私数据安全,建立伦理规范引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如今,人脸识别已可以准确识别出人们的面部特征;未来,技术发展或许还将读出人们的情感意志等更复杂信息,相关影响也更深入。那么,要让科技进步真正为我们所用而非受累,还需要更健全、更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安全和伦理等相关国家标准和法规及时出台,以切实保障公民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