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了烟花如雪的春天,秋天以它斑斓多姿的美貌补偿了我们。
一望无垠的果树和庄稼都已经果实饱满,在秋风中散发着香甜的成熟消息,呼唤着农人们的采摘和收割。今年,一定又是一个丰收之年。
■ 朱钦芦
九月中旬,正是每年最佳的出游季。一个也住在北京的中学同学发信说她要和成都的小学同学去游山西了。巧得很,我也是和几个外地的大学同学约好了要出游,而且目的地也是山西,出发时间也只差一天。
到了山西,这才发现,有相同安排的人多了去了,各个旅游点都游人如织,比起往年的九月,今年似乎人气还旺了些。这可能跟当地的一项政策有关系——时下山西的景点全部实行免费。此外,我觉得还跟今年特殊的疫情背景有关系——闷了大半年,现在防疫的成效就像此时的气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终于可以松口气,出来透透风了!
参观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祠,领略了保存完好、一派古风古韵的平遥古城,欣赏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云冈石刻艺术,登临了建在山崖间、叫人心惊肉跳的悬空楼阁,遂了平生之愿,心生满足之感。在乔家大院外的餐馆就餐、小憩,闲看蓝天上白衣苍狗和地上明暗光影制造出的景致,在平遥古城的城墙边观赏漫天的瑰丽晚霞和飞机飞过留下的白色航迹,感叹所谓岁月静好当是如斯。年初之时,当被疫情困于居室、囿于小区、限于城市时,外出旅游,便是我们最大的理想。不,我的一个新疆同学说,那时她的最大愿望是能走出家门,到小区的空地上去走走!而如今,当初的奢望终于成了现实,我们终于又能“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了。
错过了烟花如雪的春天,秋天以它斑斓多姿的美貌补偿了我们。和旅伴们在一起议论下次还要去何地何景时,大家提了不少地方,不过都在国内。是的,眼下我们觉得还是国内更安全、舒适和惬意。
在平遥的一个夜晚,我们看了场名为“又见平遥”的情景剧。此前我在许多旅游点都看过情景剧,传统舞台的概念在这些剧里被颠覆了,让人的视觉范围更宏大,情景更真实。可是这出剧的舞台更是奇特,它没有固定位置,一会儿是集中式的,一会儿又是散点式的,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在那里。或者说它根本就没有舞台,演员们是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拉动剧情。因此,观众自然是没有座席的,整出剧要随着给予的环境和流动的舞台不停地走动,一会儿走过镖局门前,一会儿走在坊肆大街上,一会儿又走进私家大院中……游客们不单是看客,还要与随机凑上来的演员言语互动。我们就遇到一位“买卖人”的搭讪:“你们是外地来的吧?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xx镖局的人走了七年,今天要回来了!”
这个剧情取材于发生在平遥的一个真实故事。100多年前的清代末期,某商号的王姓伙计全家在沙俄土地上惨遭不幸,只剩下一个儿子。商号掌柜张老板为了王家不断了血脉香火,大义凛然,卖掉了商号,筹得30万两银子,雇请了当地一家镖局300多人前往营救王家小爷。300多个精壮小伙子自知此去凶多吉少,但是为了维护镖局的信誉,因了义不容辞的精神传统,悲壮地别过了恋人家人,义无反顾地随张老板去了。这一走音讯全无。七年后终于传回来一个消息:走镖的队伍要回来了!全城人涌上街头,立在路旁,激动不已地引颈遥望着镖队会出现的方向。但是他们等来的只有被搭救的王家独苗,张老板和镖局300多个小伙子都命丧他乡了!剧情没有交代这300多号人是怎么死去的,但是这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就像等待着镖队归来的不是100多年前的平遥人,而是此刻站在剧中街头、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我们。
我开始也像剧中有人提出的疑问一样,怀疑这个壮举付出的生命和财富代价是否值得,但是很快领悟到如果问题提升到文化价值的高度,提升到维护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例如正义、信誉、仁爱和忠勇等层面上,那就不能就事论事地评判得失价值了。我觉得我们这个民族很有些特殊的东西,平常没有仔细琢磨,但到了这场疫情大考中,它随着全球不同的抗疫结果更清晰地显现出来了,让人不得不深入地思考一番。
在从平遥去大同的旅途中,我一直在想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能够怡然地享受秋天之美,当然要归功于我国疫情防治的成功。但是,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成功地控制住了疫情?我觉得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观念也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例如,高度重视人的生命,把人的健康福祉放到第一位;危急关头,数万人的医护队伍、志愿者驰援武汉;十多亿人在政府一声令下,立即离开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公共场所,隔离于家中,而不矫情逾矩;遵从科学要求,尊重专家意见,按照防疫工作的客观规律及要求办事……
收回思绪,把头转向旅途中美丽的景致。车窗外,路边的爬墙虎已经被秋霜染得通红,在逆光映射下就像一处处燃烧的火苗。再远处,一望无垠的果树和庄稼都已经果实饱满,在秋风中散发着香甜的成熟消息,呼唤着农人们的采摘和收割。今年,一定又是一个丰收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