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9月29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知·新阅读 书写劳模与劳模精神 解读中国发展独特符号 彰显湖湘女性文化的当代价值 科幻泰斗带你穿梭“交错的世界”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写劳模与劳模精神 解读中国发展独特符号

——访《中国劳模史(1932-1979)》作者姚荣启

近日,中国第一部系统梳理劳模发展历史的图书《中国劳模史(1932-1979)》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工人日报高级编辑姚荣启整理数百万字劳模工作第一手史料、历时五年写作而成。在姚荣启看来,劳模史可以从侧面记录新中国的成长史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史,不同时期的劳模身上反映了我们国家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为此,中国妇女报《新阅读》专刊记者对该书作者进行了专访。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见习记者 黄婷

近日,中国第一部系统梳理劳模发展历史的图书《中国劳模史(1932-1979)》(以下简称《中国劳模史》)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工人日报高级编辑姚荣启整理数百万字劳模工作第一手史料、历时五年写作而成。为此,中国妇女报《新阅读》专刊记者对该书作者姚荣启进行了专访。

姚荣启曾长期负责工会工作的宣传报道,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便是劳动模范的宣传报道。他接触和采访过不少劳模,对劳模不仅怀有崇高的敬意,也有着很深的感情。在完成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梳理工作后,他手写了这部30多万字的厚重的作品。在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中国劳模产生的历史条件和起源、中国劳模运动(现象)的发展和时代特征、不同时期的劳模选拔标准和意义,以及中国劳模的管理和如何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等问题。

劳模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女报《新阅读》:各个时期的劳模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您如何理解劳模精神?

姚荣启:在我看来,各个时期的劳模运动都有各自的特点。在瑞金中央苏区时候,劳模只是一个雏形,而且时间很短。从1932年中共中央组织局发出《关于革命竞赛与模范队的问题》的通知到红军主力撤出中央苏区,开展革命竞赛仅有三年时间,但是通过竞赛评选劳动模范和先进模范、树立劳动榜样、推进经济发展,这种创造性做法却影响深远。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我用了大量的史料写劳模运动在根据地的发展,讲大生产运动的起源。那个时候真的太苦了,那么艰苦怎么办?那就是开展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当中发现了典型,农业战线是吴满有,工业战线上是赵占魁。妇女代表也有几个,比如李凤莲。

在解放战争时期,各个解放区的广大职工积极开展生产竞赛运动和创新纪录运动,大力发展生产,支持解放战争。可以说,解放区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最终获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恢复生产,全国职工广泛开展了先进生产者运动、“工业学大庆”运动等,以评选劳模参加劳模大会为契机,带动各地积极开展劳动竞赛,为新中国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每个时代的劳模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很难单独抽出来概括。总的来说,劳模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如井冈山精神哺育了中国第一代劳模,劳模精神体现了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劳动模范是时代的领跑者,也是时代的一个坐标。只有了解劳模史,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劳模精神。

妇女劳模是中国劳模的重要组成部分

女报《新阅读》:1933年春耕生产运动中涌现了劳动模范妇女,并在奖品上印有“劳动模范妇女”的字样,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劳动模范”这一称谓。这对当时的妇女起到了什么作用?此后的妇女劳动模范在规模和比例等方面经历了怎样一个变化?

姚荣启:从中国劳模在瑞金中央苏区诞生起,妇女劳模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从某些方面来看,在革命战争年代,比起男同志,评选妇女劳模的作用会更大。因为青壮年中的男同志绝大部分参加了红军,农活大多由妇女担负。为了调动妇女的劳动积极性,中华苏维埃政府举办了革命竞赛、生产竞赛,一个个妇女走出家门,摆脱枷锁,走向田园,在妇女劳模们的带领下,广大妇女也同男人一样耕地犁田,开展劳动。

据曾任中央局妇女部长的李坚真回忆,当时中央局妇女部提出了“每个劳动妇女英勇地踏上生产前线,像红军战士上火线一样英勇”的口号,来鼓动妇女积极参加生产。过去江西的妇女多数是做家务和参加田间辅助劳动,犁田、耙田这些活都是男人干的。为了支援革命战争,她们硬是咬着牙下水田劳动。

1943年“三八”妇女节,三五九旅旅长兼政委王震同志召集驻地的全体抗日军人家属及妇女工作同志,鼓励妇女同志积极参加生产,与男同志合力劳动,建立革命的家务,同年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第一届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郭凤英、李凤莲,陈敏三人获甲等劳动英雄模范。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0年到2000年召开的九次全国规模的劳模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共命名表彰全国劳模20290多人次,在他们之中共有女性2442名,占劳模总数的16.96%。而在2015年,最近一次表彰全国劳模和先进生产者大会上,女性劳模为658名,占比达到22.2%。事实上,每一次劳模会上都有很多妇女模范的典型,在接下来的劳模史写作中,我也会更加关注这一块。

女报《新阅读》:女性面临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如果她想成为劳模的话,会不会要比男性付出更多,面临着更多的压力?

姚荣启:肯定是这样,因为我接触过一些妇女劳模,像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被誉为“毛主席的好工人”的尉凤英等。有个小细节是,她们大都比较高大。我想女同志需要付出更多,如果没有好的身体,肯定是没法支撑的。尉凤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的劳动模范,13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66年还在北京举办过她的事迹展览会。尉凤英就讲到因为女同志结婚生孩子的问题,工作会很困难,而她自己是快临产了才停止工作。

其实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妇女劳模很多,尤其是纺织行业,作用也很突出。那个年代的劳模都很辛苦,尤其是妇女劳模。一些女同志为了工作刚开始还不想怀孕,想全身心工作,但是家里人希望她生小孩,她就要克服很多方面的困难。加上有的女同志身体比较弱,与一般的男性劳模相比,真的是要做出巨大的牺牲。妇女劳模的精神很让人感动,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劳模精神在当今社会并不过时

女报《新阅读》:现在社会上有的人认为劳模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认为当下社会对劳模的关注不如从前,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姚荣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中指出,你们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劳动模范,如今又在读书深造,这是对大家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褒奖,也是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关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确实有一段时间,社会上有关于劳模“过时论”的观点,但是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这没有看到劳模精神的现代价值。这种观点只是固化地把劳模理解为计划经济时期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没有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表现特征、现实意义等都发生了变化,应该说现阶段劳模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加得到了弘扬,比如说当前倡导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将通过激发和激励每一位劳动者不断自我挑战、自我超越,在社会各个领域创造更多的劳动模范。

女报《新阅读》:作为国内首本记录中国劳模发展辉煌历史的史料著作,您认为《中国劳模史》能为后来的劳模研究起到什么作用?

姚荣启:劳动者的形象,随着国家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变迁。一部劳模史可以从一个侧面记录新中国的成长史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史,因此我在写劳模史的过程中围绕重要的劳模表彰盛会及前前后后的史实进行写作,从不同时期的劳模身上反映我们国家几十年的变化。只有劳动才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而劳动和劳模是相辅相成的,劳动产生了劳模,劳模又推动了劳动不断进步,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这本书系统书写了近50年的劳动模范发展史,也积累了不少的劳模研究第一手资料,希望能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