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26日,第三届中国国际关系女学人论坛“妇女·和平·安全”高端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200多位国际关系学界的专家学者参会,围绕国际安全与中国外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与国际合作,妇女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与国际发展,联合国安理会“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等议题展开研讨。论坛召开必将进一步拓展国际关系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推动妇女参与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蔡双喜
9月26日,第三届中国国际关系女学人论坛“妇女·和平·安全”高端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200多位国际关系学界的专家学者以“线下”或“线上”形式参会,围绕国际安全与中国外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与国际合作,妇女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与国际发展,联合国安理会“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等议题展开研讨,回顾过去两年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的进展,展望世界和平安全与性别平等的未来。
国际安全与中国外交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世界特别需要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与会专家学者首先聚焦国际安全与中国外交议题。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左凤荣认为,全球化日益发展,各国命运紧密相连。正如2020年2月15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所说,“突如其来的疫情再次提醒我们,这是一个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的时代,也是一个局部问题和全球问题彼此转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可能包打天下,各国的利益已经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树立新的安全观,加强在安全领域的合作,是解决人类安全问题的必由之路。
民心相通是国际关系中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力量,对于消除信任赤字,消弭文化隔阂,消融利益纠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妇女报社社长、总编辑孙钱斌认为,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人民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多彩的中国,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要把讲道理和讲故事深度融合,用人民的追梦故事生动诠释中国的制度和道路、精神和文化,用共通的生活体验和喜怒哀乐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要注重国家形象塑造的战略性和系统性,在提升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同时,让每一位出境公民、每一件出口商品都成为中国形象的塑造者,以润物无声、日用不觉的方式传递中国价值。妇女是中国故事的女主角,妇女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温暖的篇章。中国妇女报作为国内唯一的女性大报,一直秉持“主流定位、特色表达、融合呈现”的办报理念,努力寻找家与国、个体与社会的交集,追求人和故事的交汇、故事和意义的交融,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妇女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窗口。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外交学院原院长秦亚青认为,在几十年的全球化过程中开始显现一种以合作为主导的全球安全文化,并作为共有知识影响国际社会成员的行为。但由于反全球化思潮和民粹现实主义的兴起,方具雏形的全球安全文化陷入裂解的危机,新冠疫情期间国际安全合作失灵就是最明显的表现。因此,国际社会需要付出艰苦努力,重建以开放安全、共同安全和合作安全为核心内容的全球安全文化。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王逸舟主张把国际关系中的大国权力斗争、和平与安全研究议题,转向更加重视全球治理的微观视角,关注草根阶层、弱势群体、世界边缘位置,拓展研究的范围与方法。
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与国际合作
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是安全议题和外交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与国际合作成为了本届论坛的热点议题。
北京大学教授罗艳华认为,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与大国合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国之所以有必要在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上进行合作首先是因为他们的实力。冷战时期曾有美苏合作在全球根除天花病毒的成功范例。当前新冠疫情肆虐的现实则从反面说明,美国一意孤行恶化中美关系,使得双方不能在应对疫情问题上实现合作,结果导致控制疫情变得遥遥无期。吉林大学教授刘雪莲在发言中讨论了后疫情时代世界能否在灾难中成长的问题,认为在动荡的和不确定的世界面前,国家需要提升韧性能力。“国家韧性”主要是指国家在面临内外挑战时的适应性、灵活性及自我的完善能力;在世界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是国家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性、包容性、责任性等。
在人类迎战新冠疫情的进程中,由世界卫生组织中间协调,多元利益攸关方充分发挥善治潜力,形成了“世界卫生组织/南北合作+南南合作”治理格局,涌现出众多具有对等和共享特征的公私合作公益行动。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教授郦莉认为,基于防疫需求的“共患难型”互援体现了南方国家参与公共品供给的内生动力,而中国的亲贫性使其成为全球发展合作网络的中心节点。在新型南南合作框架中与世界分享发展经验、推动发展合作,或可有助于化解单靠富国援助收效甚微的“伊斯特里悲剧”。
日本自20世纪末开始男女共同参与社会建设,政策覆盖诸多领域,其中包括灾害和疫情的应对过程。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副教授顾蕾以2011年的东京大地震和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事例,通过分析日本政府的男女共同参与政策的实施,一窥日本女性在灾害和疫情中遭遇的实际问题以及政府和民间团体的具体应对,探讨了其长处与不足。
妇女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如何推进妇女发展,以及如何发挥妇女的“半边天”作用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进程,是当下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中华女子学院院长刘利群从媒介角度分享了性别平等在全球以及在中国具体的策略和实践。目前国际社会对媒介和妇女领域的关注主要有三个议题:一是妇女的赋权和赋能持续升温;二是媒介驱动全球文明发展成为共识;三是数据创新促进发展。中国从媒介角度来提升妇女权能的实践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升女性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使用能力;二是女性在信息社会的参与也得到更多的增强;最重要的是在使用层面上,中国55%的互联网业务是由女性创立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动妇女发展都是当今国际社会的重点议题,两者相互促进,共同为创建和谐繁荣的未来世界发挥作用。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妇女历史研究室夏雨佳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实思考,探索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推动妇女发展的内在逻辑,认为在未来的工作和规划中,要进一步认识到妇女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妇女更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更多样的发展机会,要以妇女发展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同时也要抓住机遇,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推动妇女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分析了全球化进程中社会性别话语的生产及漫游机制,凸显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场的发展实践中社会性别议题的复杂性,及其与全球性别发展议程之间的张力,并提醒学界和实践界在推进跨国社会性别议题时文化视角和新伦理建设的重要性。
联合国安理会“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
2000年10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妇女、和平与安全的第1325号决议。多位与会学者梳理20年来第1325号决议的落实情况,并为下一个10年提出行动建议。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李英桃分析了落实“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的中国立场:一是积极支持和参与第1325号决议落实情况全面审议;二是标本兼治,推动受冲突影响的国家实现妇女和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强调以和平手段从根源上消除冲突中性暴力的滋生土壤;三是尊重当事国主权,发挥当事国主导作用;四是各国应充分发挥联合国现有机制作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五是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落实妇女、和平与安全领域各项目标。
本届论坛凝聚了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众多探路者,也吸引了很多后起之秀的参与,他们以真知灼见贡献了一场思想荟萃的头脑风暴。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海媚、杨倩、陈起飞、王卉妍、王天禹分别介绍了俄罗斯、卢旺达、日本、法国、波黑等国落实联合国安理会“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的实践和挑战。
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赵源基于2010-2019年间联合国秘书长报告,分析了妇女、和平与安全议题的演进与发展。其研究发现,历年秘书长报告主要围绕促进和平和防止冲突、妇女参与、性别平等、保护及援助四个维度展开论述。其中,前两者内容占比超过半数,是秘书长报告中最重视的两个部分;为妇女和平与安全涉及到的各项任务提供援助也在联合国秘书长报告中有较为突出的表现,纵向来看呈逐年上升趋势。总体而言,通过1325号决议及之后相关决议始终在坚持和执行的四大支柱(预防、保护、参与、救济与恢复)以及联合国秘书长的年度报告执行文本情况结合来看,联合国妇女和平与安全议题运转良好且紧跟时代发展。
2020年是北京世妇会召开25周年,是全球妇女峰会召开5周年,也是联合国安理会第1325号决议实施20周年,站在这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本届论坛的召开显得意义非凡,必将进一步拓展国际关系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推动妇女参与和平与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