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由中国儿童中心提供
越来越多的孩子正远离自然。也正因此,如何让孩子接受自然教育,培养他们遵循自然规律的健康心智,值得家长思考。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周韵曦
亚里士多德曾说: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然而,在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孩子的自然天性却难以施展。特别是在这次疫情期间,居家成了孩子们的生活常态。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少了,认识世界的窗口自然也小了。
为了避免让孩子因缺乏自然教育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近年来,越来越多面向家庭和孩子的亲子科普体验活动陆续展开,一系列本土或引进的优质儿童自然科普读物也登上家长的必买书单,成为青少年的必读书籍。作为家长,如何带领孩子认识自然,将自然科普教育融入日常生活,释放孩子的自然天性?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采访了多位自然科普达人。
越来越多的孩子正远离自然
美国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在其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一种现象——“大自然缺失症”,他认为,当今儿童群体正显现出一些令人担忧的发展趋势,如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等问题,这与缺少和自然的接触有极大关系。
近年来,这种现象在我国儿童身上也有体现。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所做的“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显示,在受调查的全国20个省市的1300多名儿童中,12.4%的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症倾向,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对大自然缺乏好奇心。
该调查还显示,在我国,每周的户外活动时间超过10小时的孩子仅占4.8%,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少于3小时的孩子则达到48.5%。而另一项有关城市儿童与自然亲密度的调查发现:全国有18.61%的孩子每天花在看电视、上网、玩各种电子游戏产品上的时间超过60分钟。
通过这些数据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孩子正远离自然。也正因此,如何让孩子接受自然教育,培养他们遵循自然规律的健康心智,值得家长思考。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植物科普作家顾有容在进行自然科普时,经常会引用罗素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他解释道:“世界本身是多样化的,不管是价值观也好,还是世界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也好。你只有从这些现象中了解到世界的多样性,才可能去接受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有趣的人。”
作为一名自然科学研究者,他经常在各种场合鼓励人们去观察自然,因为“自然本身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能够让人在情感和智力上有所收获。”同时,“从自然入手来了解世界的多样化,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在他看来,观察自然并不是一个多么高大上的事情,也并非只能在远方才能亲近自然,“身边的自然一样是值得人们去亲近的。比如说抬头看看云,观察下自己房前屋后一些常见的城市野生植物,或者再观察下城市里的野生动物,这些都是很有趣的。”
将自然科普教育融入生活
在组织自然科普活动时,经常有家长询问顾有容:“我们什么也不认识,怎么去教孩子?”慢慢地顾有容也注意到,“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但对顾有容来说,其实方法很简单:给孩子的自然教育课可以随时随地开始,比如在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路上。
他向记者举例道,栾树在北京很常见,他曾这样给孩子讲栾树的故事:“栾树一年在北京要开两次花、结两次果。果实里面有很硬的小种子,但是种子不会从果皮上脱落,而是连着果皮一块被风吹走,所以栾树底下总是有很多小苗,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播种案例。”
再如家门口最常见的早开堇菜、鸢尾等植物,“很多人可能都认识,但未必能讲出这些植物背后的故事。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植物身上也有很多引人思考的故事:它们是如何在城市强干扰的环境下生存的?它们是如何繁殖,以及如何与传粉昆虫等其他物种发生互动关系的?”
植物的故事中,也蕴藏着大自然的“智慧”。在顾有容参与编写的新书《奇妙的中国植物》中,就有很多趣味小故事,比如圆叶小堇菜能开两种花。春天的花吸引昆虫为它进行异株传粉;夏天和秋天的花用于自花授粉,这就为繁殖后代上了“双保险”。
每次组织有儿童参加的自然观察活动,顾有容总会在一开始强调:不要求参与者在活动中认识多少物种,因为以认物种为目的的观察是没有意义的。
他认为,相比记住一个名字,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更能帮助孩子建立关于对物种的整体印象。
在自然教育领域也有这样一个观点:在进行自然教育的过程中,不要急于说出物种的名称是什么。一旦一开始就告知了名称,那么针对这一物种的交流就到此为止了。
“就常见物种来说,通过形色、花伴侣等app完全可以认准,如果只是需要告诉他,用app识别一下就行了。但重点是,应该引导孩子更多享受观察的过程而非结论。”顾有容认为,毕竟观察自然这件事情是没有正确答案的。
那么,作为家长应怎样做呢?顾有容建议,家长在跟孩子介绍物种时,可以先鼓励孩子去观察物种身上的各种特征,然后让孩子把观察到的情况汇总起来,形成一个对物种的完整的印象,然后再告诉孩子这一物种的名称。“他观察到的这些特征,有可能就是物种的重要的识别特征,同时,这种观察的方法也能举一反三地用在对其他物种的观察上。”
重庆江北飞地猫盟生态科普保护中心执行主任黄巧雯接触过很多家长和孩子,她发现,越来越多家长带着孩子走进自然科普的课堂,共同接受自然教育。
2016年,黄巧雯刚开始观鸟时,在一处观鸟地曾留意过一个8岁左右的孩子,“他特别专注,看到之后还能把图鉴上对这种鸟的描述全都说出来,让我觉得很神奇。”
很快,她注意到陪在孩子身后的父母,“他们一个带着望远镜,一个拎着食物和水”,交流中,这对父母告诉黄巧雯,孩子非常喜欢观鸟,每个周末都会到观鸟地。“只要孩子想去,他们就会准备好吃的喝的,跟孩子一起看,我觉得他们真的很尊重孩子的兴趣,支持孩子亲近自然,自由发展。”
在黄巧雯看来,观察动物的门槛不高,“如果觉得配备相机比较贵,那么就给孩子买一本图鉴,陪着他一起到处去观察,如果孩子喜欢看鸟,就给他买一个望远镜,几百块钱就能实现。总之丰俭由人”。黄巧雯说。
优质读物能鼓励孩子细致的观察
从小打下阅读自然科普类读物的基础,会受益终身。好的自然科普读物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身边的事物,启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大量的自然科普阅读更会让孩子打开思路,让他们知道世界的博大与辽阔。
近年来,越来越多自然科普读物走进中国,走进家庭,让孩子在家庭中也能汲取来自自然的精神营养。这些优秀的自然科普读物能通过对植物生命的讴歌,倡导孩子们热爱大自然、善待大自然。同时,其丰富的内容、形象的文字、精美的图片,也能带给孩子们美的享受,让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真、善、美。
在顾有容看来,“如果没有条件直接去野外观察,从书上观察也是一个方法。但关键不在于读者从书中直接获取了什么知识,而是掌握了观察的方法。”
几年前,作为审订专家,顾有容曾推荐美国的自然科普经典绘本——《大树,告诉我》,这本绘本用精美的图画和有趣的文字,讲述了关于大树的一切。
“树木每天都能看到,但是树木的奥秘还真不少。”一位家长在陪孩子读过后这样说道。
但是,自然科普读物众多,如何给孩子选择其中优秀的呢?
“在我们家也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有些买回来的自然科普类读物,在我看来质量、内容都很差,不适合讲给孩子听。普通公众可能更难选到合适的自然科普类读物。”对于家长的困惑,顾有容建议,可以关注每年自然类图书的评奖推荐,以及一些知名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优质的自然科普读物,其出发点都是鼓励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他建议,家长在引导孩子阅读这类书籍时,应更多从观察方法方面去引导,“哪怕是在一本书里,家长也可以让孩子注意到,有哪些细节值得更加细致地观察。”
今年,黄巧雯和同事们也推荐过一套画册:《城市自然故事北京站》系列绘本,这是一套给6~10岁少儿的城市自然观察图鉴,在豆瓣获得了9.9的高评分。
据黄巧雯介绍,这三本绘本以北京为“故事”发生地,从家门口到胡同、城市公园再到郊野自然,将可观察到的动植物以科学分类的方式集合在一起,讲述其物种知识、自然规律和城市故事。
“我看了这套绘本后就觉得,要是我的童年也有这么一本书就太好了。”黄巧雯羡慕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