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高峰 彭芸
□ 见习记者 刘昱卓
“滇西雨屏”龙陵县,连绵的小雨将大地浸润得一片翠绿。邵先梅起了个大早,先是到地里采摘无筋豆(四季豆),而后用麻袋装上摩托车,拉到邦焕村村委门口的集市。“大桥通车后,老板一溜烟就开车到这里收菜,我家种了6亩地,不愁卖。”勤快的邵先梅每天都在山坳里的土地上忙活着,直起腰、抬起头,就能看到横跨两山的龙江大桥,隐约听闻大货车驶过桥面沉闷的声响。这是一条连着千家万户的希望之桥,当地老百姓因桥而兴,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建桥,毕其功于一役
进入云南省龙陵县,龙江大桥迎面而来。全长2470米的大桥垂直跨越龙江,桥面离江面280米,是云南省首座特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也是亚洲山区最大跨径的钢箱梁悬索桥。
59岁的常文站在桥边,看着大大小小的汽车疾驰而过,心生自豪,“桥通了,山不再那么高,堑也没有那么深了,边陲小镇与祖国发展连在一起。”
正是常文这位个头不高的腾冲人,让龙江大桥横空出世。
作为保腾高速公路的重要控制性工程,2013年6月,经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同意,龙江大桥开工建设。路桥高级工程师常文被委以重任,担任建设指挥部指挥长,负责大桥建设管理工作。
“往大了说,保腾项目构建了中国面向南亚陆上大通道。往小了说,我是腾冲人,太明白老百姓对这座桥的渴望了。”常文清楚地记得,30多年前因为交通不便,他为了去重庆上大学读路桥专业,光是从腾冲坐车到昆明,就花了整整一个星期。交通闭塞,一度是滇西谋发展的痛点。
然而,修建龙江大桥谈何容易。临近边境设计标准高、地形复杂没有施工经验、降雨频繁阻碍工期……摆在常文面前的困难不少,“甚至一个螺丝钉,都要拿回昆明锻造,本地没有工业支撑。”
迎难而上,常文带领全体参建者以专业的精神投入高难度工程施工当中。大桥的猫道单幅长近两公里,常文自从猫道建成后不知道走了多少个来回,检查施工质量安全,督促进度。
建桥团队大胆创新,使用的“圆形缠丝+缠包带+除湿系统”“无人飞行器牵引先导索过江”“索股入鞍段预成型”等技术均为中国首创。
虽然老家就在大桥几公里外,常文却没有常回家看看。为了工作,他没有请过一天假,且连续三年春节值班。
2016年4月,在社会各界的热切期待和万众瞩目下,龙江大桥顺利建成通车,保腾高速跨越龙江天堑的最后一公里全线贯通,腾冲至昆明实现全程高速。
站在桥上的常文动情地说:“中国高速公路自我们这一代修路人起,规格品质不断提升,我们非常自豪!”
兴桥,加速致富奔小康
大桥一朝建成,天堑变通途。除了建桥团队,最高兴的莫过于四方乡邻,尤其是龙江两岸的人们。
“大桥开通那天,可热闹了,美,真美!”说起龙江大桥建成通车的情形,邵先梅至今一脸的兴奋。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的摩托车变成小汽车,也能到大桥上跑一跑。
“有一位老乡,步行了40多公里过来,就为了看一看这座大桥,我们深受感动。”常文三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邦焕村是距离龙江大桥最近的村庄,仅500米远,汽车下高速后拐一个弯即到。全村因建桥、通桥而快速发展,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位于村委门口的集市,热闹非凡。因为无筋豆采摘及时、新鲜,邵先梅每天都能卖个好价钱。
“我们村每年出产300多吨无筋豆,销售200多吨茶叶,此外出栏2000多头生猪,很多运往广东。”邦焕村党总支书记王宝昌熟知邦焕村的家底,因为货车开得进来、走得出去,村民农产品的议价权得到提高,“去年村民人均收入已经超过1万元。”
集市上,刘从珍夫妇经营的顺意农家乐格外显眼。“在修桥的时候,我们就开了这家餐馆,每天收入都是几千元。”大桥施工队员喜欢到她的店里吃饭。
大桥建成后,施工队走了,游客却来了。如今,龙江大桥已成为滇西“历史文化之旅、自然景观之旅、国际通道之旅”的标志性建筑,大桥景区游人络绎不绝。
“很多摄影师,其中还有国际摄影师,都来我们这里吃饭。”刘从珍说,村民都盼望着能开一个观景台,借助美丽的龙江风光,吃上旅游饭。
同样是在龙陵县,大理至瑞丽铁路重难点控制性工程怒江四线特大桥目前已经完成主体建设。铁路开通后,将极大改善滇西地区的交通运输格局,结束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不通火车的历史,大理到瑞丽的行车时间将由现在公路的6个小时,缩短到两个小时。
昨日今昔大不同。云南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吴华金见证了云南交通的飞速发展,“水泥路通到了农村,村民只要挥一挥手,家门口就有车可坐。”
近两年来,云南交通建设铆足了劲,每年投入都超过2000亿元,在全国稳居首位。并且,为树让路,为水改道,让交通镶嵌在自然园林里,留住绿水青山。
“边疆老百姓的心与首都北京紧紧相连,我们要把他们送到北京去看天安门,送到上海黄浦江边体验高度文明。还要把大城市的人请进来,回归青山环抱。”吴华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