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呼应阳光,也用音乐再现阴霾,更用音乐一次次地表达什么叫不屈服。
■ 吴玫
听贝多芬某一系列作品全集,会上瘾。
迄今为止,我在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大剧院分别听过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全集、钢琴奏鸣曲全集、钢琴协奏曲全集,有的系列还不止听过一遍全集,比如,弦乐四重奏全集,我听过上海四重奏组和维也纳爱乐四重奏组的演奏;又比如,钢琴奏鸣曲全集,我不仅听过德国钢琴家格哈德·奥皮茨的演绎,也听过奥地利钢琴家鲁道夫·布赫宾德的诠释。
用听某一系列全集的方式聆听贝多芬,为什么会上瘾?以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为例,你可以听到贝多芬的创作从早期到中期再到晚期的层层递进关系,从而当我们听到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的第二乐章时,就能深切体会到,历经磨难的乐圣还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旋律,让人简直怀疑雨果能写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是受启发于贝多芬的这部最为著名的钢琴协奏曲。
以这样的方式聆听贝多芬,也能迅速照见自己的无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以为贝多芬的音乐只有愤世嫉俗。一次次去音乐厅听现场,一次次将唱片塞进音响里听录音,我越来越为自己曾经的自以为是感到羞赧,也越来越觉得贝多芬音乐听得越多,也就越难看得见边际。
贝多芬写了16首弦乐四重奏、32首钢琴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要听全这三个系列中的任何一个,只用一场音乐会是不可能的。上海四重奏组完成一套贝多芬弦乐四重奏,总共举行了6场音乐会。一个问题就此产生:怎么安排每一场音乐会的曲目?貌似最不动脑筋的办法,是按照作品的编号一首一首往前推进,我听过的钢琴协奏曲全集,就是从第一号开始到第五号高调收官。对乐迷来说,如此安排的优点显而易见,能渐进地听到贝多芬的音乐是如何从早期过渡到中期和晚期的。
不过,上海四重奏组演奏全套贝多芬弦乐四重奏作品时,打乱了作品编号来安排每一场音乐会的曲目。我曾经揣测过他们的曲目安排有何内在逻辑,可是,没能得出结论。只能猜测,上海四重奏组的6场贝多芬弦乐四重奏音乐会时间跨度达大半年之久,他们不希望高潮来得太迟,所以,每一场音乐会都安排一首中期或晚期的作品,好让每一位在现场的乐迷体会到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乐思有多幽深。
听贝多芬某一系列组品全集上了瘾的乐迷,听说宁峰将用三场音乐会完成贝多芬全套小提琴奏鸣曲的演奏,怎么肯错过?我甚至推迟了去稻城游玩,只为再过一次瘾。
9月2日,是三场音乐会中的第一场,宁峰的曲目安排采用了带领乐迷循序渐进走进贝多芬小提琴奏鸣的曲目安排法,所以,第一场的曲目是第一小提琴奏鸣曲、第二小提琴奏鸣曲、第三小提琴奏鸣曲和第四小提琴奏鸣曲。
除了第四小提琴奏鸣曲,其余三部均属于贝多芬早期作品,我们听宁峰在钢琴家黄秋宁的烘托下,将这三部作品中明快昂扬的主色调,尽情地表达了出来——说到钢琴家黄秋宁,那一场音乐会上,她不仅仅用琴艺将宁峰的小提琴衬托得完美无瑕,更是用丰富的表情,帮助乐迷越过障碍快捷步入贝多芬用一把小提琴和一架钢琴构筑起来的音乐天堂。
将贝多芬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听到心里去有多难?巴赫的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组曲和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以及贝多芬10首小提琴奏鸣曲,被公认为小提琴文献中的三套经典作品。这三套经典作品中,宁峰认为贝多芬作品的演奏门槛最高。从演奏技巧的角度而言,贝多芬要求小提琴与钢琴高度融合;从演奏时长来说,完成10首作品需要将近4个小时,宁峰说:“不论对演奏者还是乐迷,都是巨大的考验,所以,贝多芬的这套小提琴经典文献,成了最难被完整上演的作品”。听君一席话,我多么满意自己的直觉!音乐会门票开票的那天下午,我排除了一切干扰一口气将三场音乐会票子全都拿下。
第一、第二、第三小提琴奏鸣曲,在贝多芬作品目录单上被表述为作品12之1、作品12之2和作品12之3,仅此,我们庶几可以猜出,这三首小提琴奏鸣曲是差不多同时完成的。事实上,3首有着显而易见的莫扎特、海顿作品风格的小提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于1797年和1798年两年里一气呵成的,那时,作曲家还不到30岁,风华正茂的年龄,看见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所以,我们听第3小提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极富表情的慢板”,在钢琴给出了一串串如珠贝一般的音型时,小提琴配合以舒缓又柔美的主题,听得我们身心都松弛在愉悦的情绪中。那是贝多芬怀着极大的善意向世界敞开自己的心扉。
通常,我们将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毋庸置疑,第一、第二、第三小提琴奏鸣曲属于他的早期作品。那么,被宁峰安排进同一场音乐会的第4小提琴奏鸣曲又属于贝多芬什么时期的作品呢?
第4小提琴奏鸣曲创作于1800年,这一年,贝多芬的创作正从早期向中期迈进,以这部小提琴奏鸣曲为例,从早期向中期过渡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作曲家在努力挣脱莫扎特、海顿对自己的影响,所以,在第4小提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急板”里,有一个听起来特别急骤的音型。我多次听过安妮·索菲-穆特演奏这部作品的唱片,感觉与她相比宁峰更加强调这个音型骤然而至的效果,这个差别让我更清晰地听到,贝多芬的音乐在渐渐告别莫扎特的温和和海顿的透亮。也正是这个有着骤然而至效果的音型,引领着我们走向中期遥望晚期的贝多芬:用音乐呼应阳光,也用音乐再现阴霾,更用音乐一次次地表达什么叫不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