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9月8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要闻 要闻导读 关键时刻的关键抉择 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阶段教育内容 新发地市场全面复市 彩云之南,各民族从幸福走向更幸福 在磨难中砥砺复兴力量 浙江举办高校妇联主席培训班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明生活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彩云之南,各民族从幸福走向更幸福

李彩芹为游客制作大米粑粑。 刘昱卓/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高峰 彭芸

□ 见习记者 刘昱卓

把儿女培养成才是李发顺、杨彩芹夫妇当前最大的心愿,刚刚过去的暑期,他们喜忧参半。“大女儿马上要读研究生了,小儿子高考成绩不理想,已经暂时到中学复读。”李发顺说着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很快话锋一转,“不过,请总书记放心,我们的生活会越过越好!”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总书记还走进李发顺的家里,了解居住环境,聊起家常。他指出,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走进滇西的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见证了各族人民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团结奋进,全力投入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

民族和谐共处“司莫拉”

保山市所辖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村,2017年全村已实现脱贫。在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里,李发顺家每天的烟火味十足。

“一天最多能卖300多个。”在家里,妻子杨彩芹现做现卖当地传统食品大米粑粑。自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她家体验大米粑粑的制作后,游客来司莫拉佤族村游玩,必到她家“打卡”,大米粑粑也成为游客必吃的美食。

卖得不贵,两元钱一个,加一元钱游客还可以自己烤着吃。用南瓜、紫薯、红米等天然上色的大米粑粑,好吃又好看。这耗费了夫妻俩不少的精力,从早上六点起,他们就得准备材料,泡米、蒸米、舂米,揉摔,压制成型,工序复杂,但保证了大米粑粑软糯弹牙。

“真的没想到总书记会来我家。”李发顺忆起大半年前的情形,至今难掩激动。他手脚不灵便,那时也被总书记体察到了,进门时特别嘱咐李发顺慢点走。

十年前,李发顺遭遇车祸导致肢体残疾,干不了重活。因为缺少劳动力,收入低,再加上两个孩子上学开支大,2014年李发顺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但夫妻俩不向贫困低头,杨彩芹外出打工,李发顺在家养猪、碾米,勤劳的四只手于2017年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总书记问我扶贫政策、农村医保、孩子教育问题,我都如实回答了。党的政策好,我们的幸福生活越过越好!”李发顺把自家院子打造成农家乐,交给妻子打理。

杨彩芹已不再外出务工。她不仅大米粑粑做得好,碰上游客点菜吃饭,还要下厨露一手,“周末客人最多了,一天收入上千块钱呢。”

“司莫拉”在佤语中意为幸福的地方,司莫拉佤族村有着500多年历史,少数民族特色浓郁,佤、汉、白、傣等多个民族和谐共处。

“总书记到佤族村考察,有力地激发起各族群众感恩奋进的热情,今年已经有好几名原来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村支书赵家清介绍,佤族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按照“党支部+合作社”构建产业联结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布置业态,“要抱团做大,不能单打独斗。”

“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风吹”是昔日佤族村的真实写照。如今走在村里,绿树环抱,溪水潺潺,民族特色的楼房掩映其中,让人心旷神怡。当前,司莫拉幸福佤乡建设正在加紧推进,集民族文化展示、自然观光、乡村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旅融合型特色小镇,不久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边境线上跨越千年

盛夏,德宏州陇川县草木葱茏,一条名为青浦路的水泥硬化道路,沿着国境线自东向西延伸,尽头处便是陇把镇曼崩村。

喜欢网购的年轻妈妈黄鲁翁,每隔两三天,就要开着摩托车出村进城,收包裹、取快递,置办小孩物品,“挺方便的,半个小时就到了,好走。”而丈夫则在周边地区长年开车拉货,青浦路成为这对年轻夫妻奔向幸福生活的新路径。

顾名思义,青浦路由上海市青浦区出资铺就。改革发展成果,通过对口帮扶方式,惠及边疆地区各族人民。

曼崩村与缅甸山水相连,全村有农户52户236人,是一个景颇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边境村寨。建档立卡初期,有贫困户21户共69人。

2017年起,上海市青浦区开启对口帮扶模式,全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700余万元,建设了穿村而过、通向外界的青浦路,改造民居危房52户,室外绿化、路灯亮化、供排水设施、垃圾回收,一个不少。

陇把镇党委书记董桥相介绍,曼崩村景颇族群众原来居住在深山丛林中,直到上世纪末,才陆续搬出来,“青浦区的对口帮扶,解决了村内环境脏乱、人畜混居等问题,更革除了景颇族几百年来的传统生活陋习。”

这点,黄鲁翁感同身受。五年前,她从缅甸嫁到了曼崩村。刚开始,小两口跟老人挤住在一个小木楼里,生活极其不便。后来,随着民居改造项目推进,夫妻俩在旧木楼旁新建起四个房间并排的砖瓦房,很快,迎来了自己两个孩子的相继出生。

新房的一旁,黄鲁翁家盖起了20平方米的蚕房,白胖胖的蚕正在沙沙地吃着桑叶,“我家还养着两头猪呢,现在的生活挺好,我很满意。”黄鲁翁发自内心地说。

现代文明生活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曼崩村依托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目前已经建设连片桑园532亩,建立标准养蚕房75间,并通过成立合作社,将农户的土地有机整合,形成“土地流转+务工收入+桑园分红”的多元模式,稳定提升村民收入,实现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019年底,曼崩村经济总收入4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26元,实现了21户6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高质量脱贫。

沪滇帮扶重塑了景颇寨旧貌换新颜,省烟草公司以产业推动阿昌族整族脱贫,三峡集团援建新村帮扶怒族、普米族如期脱贫……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他们正在跨越千年,从深度贫困奔向小康,从幸福走向更幸福。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