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9月8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 为消除新冠疫情对性别平等的影响立即行动 安娜·赫林格:   泥土建筑的温暖与智慧 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制度困境与出路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娜·赫林格: 泥土建筑的温暖与智慧

孟加拉国鲁德拉普的METI学校

安娜·赫林格(Anna Heringer)1977年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罗森海姆。 她19岁时在孟加拉国生活了近一年,加入非政府组织德须卡从事志愿服务,学习有关可持续发展知识。这段经历对她后来的事业影响至深。1999年,赫林格进入奥地利林兹艺术和工业设计大学主修建筑,期间返回孟加拉国为德须卡位于鲁德拉普村的现代教育和培训学校做设计方案,并以此撰写毕业论文,后来建成的学校成为她的代表作。

2005年,赫林格在德国劳芬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专注于可持续建筑、生土建筑设计,建成作品遍及亚洲、非洲和欧洲,斩获不少重要奖项。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土建筑、建筑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席的首席和荣誉教授,赫林格受邀出席众多国际会议,讲演和分享有关可持续建筑的议题。她先后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维也纳科技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装置作品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V&A博物馆、威尼斯双年展展出。

赫林格在建筑设计领域最为突出的标签就是以生土建筑为代表的可持续建筑设计。生土建筑指运用未焙烧而仅做简单加工的泥土为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作为人类最早的建筑方式之一,生土建筑的天然优势是绿色生态性。赫林格曾说,泥土远不只是一种建筑材料,人类与这种材料的关联几乎和人类本身一样古老,但我们今天几乎丧失了与它的联系。她的生土建筑设计利用当地资源,以高性价比方式,设计建造适应本土文脉和经济社会状况的可持续建筑。赫林格还与马丁·劳赫共同开发了“粘土风暴”工艺。

赫林格生土建筑的代表作是获得诸项大奖的孟加拉国鲁德拉普的METI学校。利用有限资金,她不仅设计了学校建筑,还制定了一整套建造过程,由建筑师、工匠、村民、学校师生总动员,合力建造,历时四个月,于2005年底完成。METI 学校以厚实土墙承重,上层用轻质竹构做屋顶,防潮层和砖基加入稻草的土壤混合物可以减少水对土墙的影响,改进竹竿梁柱的垂直及对角线框架组合与绑扎方式,使之增建了一个楼层。

此外,赫林格设计的摩洛哥马拉喀什可持续建筑培训中心、2016年威尼斯双年展作品泥屋、孟加拉国鲁德拉普DESI培训中心、奥地利奥米龙公司休闲空间都从不同层面探索了泥土材料的可塑性。其中,马拉喀可持续建筑培训中心体现了对文化特征和当地资源敏感的可持续建筑模式的大胆探索,平衡了传统与现代、诗意与功能、经济与生态、可持续与美丽之间的矛盾。

赫林格在我国也有可持续设计实践。2013年首届“竹建筑双年展”,赫林格受邀在浙江龙泉市宝溪乡就地创作建筑。作品2016年竣工,是一组三个分隔开来的青年旅社,分别命名为龙──男子旅社、夜莺──女子旅社、孔雀──客房。该组建筑是一个圆形镂空建筑,各由两圈垒石基座分别承接内层的夯土墙屋身与外层的竹编架构。富有诗意的别致外观,灵感来自龙泉青瓷的器形轮廓,并巧妙结合了宝溪茂密的毛竹资源及篮筐编织工艺传承。

2017年赫林格在TED大会的演讲中说:我的梦想是在美国曼哈顿建造一个泥土摩天大楼。这个梦想并不疯狂,泥土就在我们脚下,是令人惊叹的自然材料,让我们运用它们,我深信我们的家园和城市将会变得更加健康,更加人性化和更加美丽!

主持人:秦红岭(北京建筑大学教授)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