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张家口市德胜村的民宿前拍照。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富东燕 周丽婷 韩亚聪
业兴方能民富。产业是村民脱贫的根本保障,是全面小康的基本依托。在农业大省河北,越来越多的乡镇、村落,结合本地资源特色,探索多元产业发展,坚持大产业“顶天立地”,小产业“铺天盖地”,走出了一条稳固的产业助民致富路。
更值得关注的是,利民的模式、便民的位置、惠民的政策,让不少夫妻档共同加入这些产业,也让在外打工的儿女不断回乡发展。从在外地打零工到在家门口携手劳作、共同致富,一幅幅和谐美满的幸福家庭画卷在河北农村徐徐展开。
保定市阜平县:从“致富鸽”到扶贫产业体系
在阜平县硒鸽产业园,一排排鸽舍整齐排列,一只只硒鸽灵动可爱。43岁的白富慧正在她承包的鸽舍内上料加水,一旁的爱人认真地查看着鸽子蛋,身着同样的蓝色工作服,职业又和谐。
“以前我主要在家带孩子,爱人在外打零工,一年干三月歇俩月的,挣得不多也不稳定。”白富慧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说,“现在好了,有了稳定收入,按照孵化情况,我俩每人每月5000元到7000元不等,上月我们每人收入7000多元呢。”言语间,白富慧流露出满意和幸福的神情。
白富慧家住阜平县北果园乡草场口村,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134户,其中110户是贫困户,白富慧便是其中之一。2016年,阜平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草场口村整体搬迁,白富慧家住进了新楼房。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18年,在阜平县政府和北京市政府的推动下,北京市龙头企业野谷健康产业集团落户阜平,和当地共同建起阜平硒鸽产业园,采用“龙头企业+园区+贫困户”的模式,打造起以肉鸽养殖为纽带的生态循环产业集合体,为当地脱贫攻坚注入新活力。
经过3个月培训,白富慧正式上岗,“在这里,挣的不是死工资,养得好,出栏的鸽子多,挣得就多。”白富慧很喜欢这份多劳多得的工作,她还把在外地打工的爱人动员回来,一起养鸽子,目前两个人一共包了两个半仓。
据园区负责人谢辉介绍,目前产业园共养殖约30万对鸽子,解决了当地600多名村民的就业;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在企业稳定就业2000人。“现在园里将近一半是夫妻档,每人的工资根据上月小鸽子孵化情况而定,平均每人每月5000元左右。这种有激励机制的模式很好,让大家有干劲、有盼头。”
经验日渐丰富的白富慧夫妇,是园里的“标兵”,明年,他们打算再多承包一个仓,“养鸽子让我们脱了贫,现在正在奔小康!”白富慧盼望的美好生活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在阜平,不只是养殖业,近年来,县政府根据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现代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药材、规模养殖、家庭手工业、生态旅游六大产业,实现了全县164个贫困村产业全覆盖。
一组数字更具说服力——现代食用菌:建设高标准大棚4610栋,带动群众37232人,人均年增收6700元;高效林果:带动群众62097人,人均年增收3285元;新建生猪、硒鸽、肉鸡等养殖小区370个,带动群众27635人,人均年增收9370元……
产业的迅猛发展,让村民实现了稳定就业,越来越鼓的钱袋子让村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张家口市德胜村:从小土豆到托起整村致富梦
当记者来到德胜村时,立刻被眼前的画面震撼到:成片绚丽的花海,精致整齐的民居,干净漂亮的广场……优美宜居的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而谁也想不到,2013年时这里还是一个贫困发生率为37.8%的贫困村。近年来,德胜村将扶贫产业发展作为治本之策,探索精准脱贫之路,形成以马铃薯及特色蔬菜种植、光伏发电、民宿旅游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确保“家家有脱贫门路、户户有脱贫产业”。
在德胜8区8-2号楼,刚刚送走一波游客的孙贵英,正在家里收拾屋子,她和爱人王登云是全村第一户搬进新民居且第一个开办乡村民宿的,“去年7月一装修好,女儿就帮我们在美团上打广告,很快就有客人来入住。旺季的时候,每月能收入两万多元。”对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孙贵英毫不掩饰。
在德胜村,新建的二层小楼可居住、可开民宿,像孙贵英家这样开民宿的已不在少数。除了民宿,微型薯等蔬菜种植也是村民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61岁的村民王俊云和爱人一起包了两个微型薯大棚,每年6~8月种植一季,“一季两个棚能有8万元的纯利润。”现在能有这么高的收入,王俊云觉得很赚,“现在的生活啥都不愁了,就是想着再多赚一点儿钱,给自己多留些养老钱,也可以给孩子们分分。”一句大实话,也是村民们的普遍想法。
村民徐海成和爱人裴秀平的生活一度非常艰难,孩子上学,老人看病,让忙碌一年的徐海成要靠借钱才能维持生活。而如今,10个微型薯大棚,20亩薯类作物和30亩甜菜,让他的收入非常可观。
今年,徐海成家去年大学毕业的二女儿徐亚茹被吸引回村工作,“我回村3个月了,在光伏板下试种黄芪、红花、桔梗等中草药材,以后打算开办中医疗养馆,丰富乡村旅游配套项目。”她小小的身材,却有大大的理想。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这两年,德胜村家家户户的收入节节攀升,回乡工作的年轻人不断增加。2019年底,德胜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万元,是2014年的3倍多;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014年的2800元增长到了11696元。
廊坊市土楼胜利村:从“务农”到家门口的“产业工人”
“在我们农村,什么是大事?给儿子盖房娶媳妇呀!”在自家的小别墅前,永清县刘街乡土楼胜利村村民王栋对记者说,而这件事,王栋没费劲,村里给解决了,“你看,我这个算是‘联排’别墅了,一个儿子180平方米,总共360平方米。”王栋指着身后大气的房子说。
不但如此,搬进新房后,家里人的工作也都解决了,王栋在菊花产业园当保安,爱人和两个儿子也都在附近的产业——水世界乐园和生猪屠宰场工作,“家门口的产业,早晨骑个自行车就去了。比在县里不少挣,方便还省心。”
而曾经的土楼胜利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村街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空白,是永清县远离县城、最为偏僻的村街之一。
2010年,土楼胜利村作为全省首批新民居建设示范村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完成328户民居改造,集中建起了别墅和公寓楼。同时,该村通过新民居建设共置换出370余亩土地,相继发展了花卉蔬菜种植、菊王茶种植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紫花苜蓿种植及加工、有机肥生产加工、休闲旅游度假六大主导产业,年产值达10亿元,该村由传统的农业村变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农村。“园区+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980多个,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6万余元。
不断壮大的集体经济,吸纳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回乡就业,像王栋一样的村民从“务农”“打零工”变成了产业工人,不出村就可以有稳定、可观的收入,同时还享受着五险,踏实的好日子已成为现实。
/ 记者手记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工作,在家门口打工让他们与父母和孩子的距离回归正常;越来越多的丈夫从在外打零工,到参与到家乡的产业中,夫妻团聚让一家人的生活更甜蜜;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不仅仅只是种地和带孩子,产业带给她们的是技能和收入的提升;越来越多年长的农民不断增收,“挣个养老钱”“给孩子们分分”是他们最质朴的想法。
而这一切,都来自乡村产业的发展。
“经过两年的尝试和探索,阜平才确定了发展现代食用菌,这期间我们也交过‘学费’。”“村里的产业都是经过多次开会、多次考察、多次请教专家才确定下来的项目。”“德胜村地处坝上,海拔高、光照强、温差大,种植马铃薯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得益于当地政府的作为,特色产业得以生根发芽;得益于领导干部的干劲,特色产业得以发展壮大;得益于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色产业得以持续发展。
从“输血”到“造血”,实践证明,发展特色产业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托举起当地乡亲们的小康梦。
扫一扫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