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沈俊峰的散文集《在城里放羊》,像漫步在溪流旁,既能聆听到不紧不慢的潺潺流水声,也能欣赏到清澈的水中徜徉的鱼、晶莹的鹅卵石……他的文字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更有无论何时何地的对家人的爱护和对生活的热情。
■ 但文雨
读沈俊峰的散文集《在城里放羊》(安徽文艺出版社2020年4月版),像漫步在溪流旁,既能聆听到不紧不慢的潺潺流水声,也能欣赏到清澈的水中徜徉的鱼、晶莹的鹅卵石……徐徐道来的文字给人以美的、闲适的享受,却又潜藏着让人心潮澎湃的力量和热度。
他写被“被掐尖”的一代中师生,既怜惜又敬佩坚守的乡村教师,明白他们是社会发展的基石,“那些不得不为的匍匐,其实是别样的飞翔,别样的升华,应该受到时代的礼遇和尊重”;浸淫世故人情的他依然无比怀念童年的自在与天真,“那种温暖、宁静、安详的情态,以后不会再遇到了”;他写人生抉择时内心的挣扎与彷徨,“热锅已经将他的爪子烫熟,身上也烫脱了几层皮,差点就成了下酒的卤菜”。
他的文字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即使辗转各地依然留恋家乡一草一木的赤子之心,更有无论何时何地的对家人的爱护和对生活的热情。而这如清茶般香醇绵长的文字中,我最喜欢的是其中一篇长文《夏花》。
《夏花》的震撼之处来自于它的真实。一个如夏花般绚烂的姑娘,在嫁入有权有势的夫家后,因与丈夫想法不和,被丈夫用筷子生生挖掉双眼。这是何等的残忍,这姑娘该有多么痛苦。这是赤裸裸的恶,不能被加以粉饰和原谅!而夫家却利用权势破坏了司法公正,拿出精神病鉴定证书,让犯罪嫌疑人免于惩处。
沈俊峰在文中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厌恶,掷地有声地质问天道与公理何在?身为记者,富有正义感的沈俊峰费尽周折,竭尽所能去帮助这个受伤害的姑娘。在他的努力下,有关部门对犯罪嫌疑人重新进行了司法鉴定,认为其为偏执性精神分裂症,具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让那一双“罪恶的手终于戴上了手铐”,彰显了法律的权威和公正。
听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句话,年纪尚小时觉得奇怪,“法”为何是网,为何要“疏而不漏”?密不透风岂不是能够更好地惩恶扬善吗?长大后才慢慢明白,“疏”是常态,万事都在发展和变化中,没有面面俱到的规则,更没有一劳永逸的法律。
而我也更加了解,对于“法网”上的窟窿,亡羊补牢、收之桑榆未尝不可;放任它,掩耳盗铃,当它不存在,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才是真正的耻辱。我们应该在现有法律基础上去维护司法公正、执法公正,才是“不漏”的应有之义。
公平正义不应该全靠法律去维护,法律只是底线。法律的修订、解释,司法,执法,更多的在于人。而遵守法律、维护规则、推崇道德的也是身边的你我他。很多法律触及不到的地方,才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夏花》一案中暴露出来的精神鉴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诸如个别医生业务水平低下、医德差、讲人情关系、腐败等,帮助犯罪嫌疑人逃避打击,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避免了一个漏洞,这是令人欣慰的又一个地方。
作家沈俊峰即使感到文字苍白无力、个人力量微小,也勇于担当,竭尽所能去伸张正义。我想,如果人人都能这样,终会成为影响法治进程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让公正之花如夏花般生机勃勃,长盛不衰,生生不息。或许,这正是《夏花》的题旨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