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8月5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要闻 要闻导读 一片水源地见证三代传承 以景留人的獐岛 从向海而生到为岛守绿 重庆巴南三部门联手化解婚姻危机 主动对接培训 推进优质护理资源下沉 福建巾帼带货不搞一锤子买卖 信访办+妇联打造个性化妇女微家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4.4参与评分人数:8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景留人的獐岛 从向海而生到为岛守绿

▲ 由桂琴展示自家的海货。张园园/摄

▲ 獐岛全景。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张园园 贾莹莹 刘世康

这是一个听不见鸡鸣犬吠的村子。

极目远眺,山青崖峻,草木葱茏,碧波荡漾,一排排渔家乐、酒店依山而建;沿海而行,游客三五成群,或凭栏听涛,或在滩涂赶海,或在海中逐浪,欢笑声不绝于耳;穿行岛内,粗壮的梧桐树、合欢树伫立道旁,路边一簇簇花开正艳,不时有蜻蜓落在行人的肩头、手上,偶见几只猫慵懒地躺在路边晒太阳,更平添了一份悠闲惬意。

这里就是“中国最美渔村”、国家4A级景区辽宁丹东东港市獐岛村。

优美的海岛风光,来自丰厚的自然禀赋,更得益于獐岛人多年来守护青山碧海的坚持。

2000年,一场大范围赤潮,让以海上捕捞和贝类养殖为主业的獐岛经济遭到重创。獐岛村决定调整产业结构,将当时村里最落后的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打造发展。

发展海岛旅游想有“钱”景,首要就是以景留人。

当年的獐岛村,山还没这么绿。因为从岛外运输燃料不便且成本高,村民都是靠上山割草来烧火做饭,虽然当时村里已经在山上植树,但“有的小树长得还没草高就又被割掉了”。

2005年左右,村里决定将分产到户的山草收回,由集体统一管理。“那会儿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中间计划也搁置过,但保护环境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最终通过了村民表决。”獐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忠有回忆,当时他还向村民承诺,将来村集体收入好转,会给大家一定的补贴。

村里边栽树边管理,却还有村民偷偷上山割草。村里动了真格,抓到就重罚,最终杜绝了偷割草的现象,獐岛的山林重新披翠。

保护环境要严管,还要“立规矩”。每年植树造林、不砍伐植被、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杂物……一条条具有彰岛特色的措施写进了村规民约。

“因为卫生搞得不好,我还受过村规民约的处罚。”村民杨忠贵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起初他也不理解村里为什么如此严格,为此还说过些过激的话。后来,他“看着岛上变美了,听到游客夸岛上美得‘像鼓浪屿一样’,心情也舒畅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新高度,国家和地方对海岛整治修复及保护的支持更大了,獐岛坚持绿色发展的信心更强,步子也更快了。几年内,高标准的防浪堤、滨海文化广场等海岛修复项目相继落地,大旺亭、大运亭、东运阁、亲海路等人文景观也相继建成。

70岁的王桂荣坐在海边,一边与来来往往的游客寒暄,一边麻利地收钱、退款、为游客取租用的橡胶船和赶海工具。指着面前的滨海文化广场,她告诉记者:“过去这里可不是这样,那会儿一出门就是沙滩,脏水都漫上来了。这些年村里越变越美,还有环卫工专门清扫,收拾得可干净了。”老人颇为自豪地补充道,“游客们都反映,我们岛上相当讲卫生!”

前几年,獐岛建起了垃圾处理厂,垃圾也开始分类处理。村里特意买了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分发给全村,指导村民将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分类投放。垃圾袋上还印有编号,与各家对应。村里检查时,发现谁家垃圾没有正确分类,还会公示并给予处罚。

各类垃圾最终各有归属,可燃垃圾送往垃圾处理厂焚烧,贝壳类垃圾被填埋,啤酒瓶等可回收垃圾则被送出岛回收。张忠有还盘算着,等将来岛外建好了垃圾处理厂,把岛上的所有垃圾都运出去处理。

在獐岛,还有两个比较独特的景观,一个是看不到猪、狗、鸡、鸭等农村常见的动物,听不到鸡鸣狗吠,重点发展旅游业后,为了更好地整治环境,家畜和污染环境的家禽等相继退出了獐岛,只有能抓老鼠的猫被留了下来;另一个是机动车很少,为了减少尾气排放,同时保证游客安全,岛上只有5辆机动车,用于消防、垃圾清运、村民和游客接送应急等。

不光保护岛上的环境,祖祖辈辈向海而生的獐岛人,接受着丰饶的大海的慷慨馈赠,也努力守护着这片海洋的洁净。

每家都有污水井,生活废水不许往海中排放;每年村干部都会带领村民,带着机械去打捞清理渔民遗留在海上的破网;每月的党员活动日,党员们去捡拾海上漂浮物……

耳濡目染,村民们保护家园的自觉性也提高了。“除了平时顺手捡拾道上的垃圾,出海时捞上来的酒瓶、塑料袋等垃圾,我也会带回来处理。”杨忠贵说,“不能把海变成垃圾海”。

多年深耕,“硬核”操作,獐岛美了,环境好了,村民的幸福感更强了。

“原来岛上都是两边长草的小道,现在你在岛上走一圈,都是宽阔平整的石板路,晚上吃完饭在山上、海边走一走,路灯锃亮锃亮的,我们这些老人怎么走都不怕摔跤。”王桂荣笑容里透着满足,“现在咱们獐岛空气好环境好,我们吃得好住得好,真是好日子!”

优美的海岛风光,让獐岛近年来盛名远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靠海吃海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前几年,看到了商机的村民们纷纷把自家重建成楼房,做成标间,开设酒店和饭店,搞得红红火火。

“这是大海螺,这是梭子蟹……看看,多新鲜呐!”渔佳乐酒店老板娘由桂琴从水池中捞出一兜兜活蹦乱跳的海货,向来人展示着,“这都是俺们家老头子出海打的,供给自家餐厅的客人。”

谈及过去靠打鱼为生的日子,61岁的由桂琴直言:“那时候条件不行,鱼也不值钱,生活挺差的。刚做旅游时,家里就是民房,环境不好,游客也不愿意来。”

2016年,由桂琴家建起了600平方米的酒店,有20个客房,餐饮住宿一体化,“一年就能收入四五十万元。当年盖楼花了200来万元,现在已经回了本。”由桂琴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这座陆域面积只有1.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700人的小岛上,有80余家渔家乐式旅店、10座高档宾馆,年接待量达10万人,日最大接待能力达4600人。

搏风斗浪维持生计的日子已成过去,碧海青山成了金山银山。獐岛人“生态饭”吃得香,也没忘了为岛守绿的初心。

张忠有说,獐岛的旅游事业要有质量、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就要结合景区的接待能力来安排,他用一句大白话来解释,“让老百姓吃‘八分饱’,吃太饱了对身体不好。”

【记者手记】

绿色小康,幸福“标配”

在獐岛采访时,问起村民对家乡的评价,大家回答的核心内容整齐划一:“环境好,日子好”。

这样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正是獐岛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绿色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结果。

全村人多年为岛守绿的坚持,让獐岛“蝶变”——

通过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养殖业和捕捞业为两翼的海岛绿色产业,这个1998年以前村集体负债2800万元的小渔村,“逆袭”成村集体资产超2亿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400万元,村民年人均毛收入超8万元的富裕村。

这些为岛守绿的成果,最终转化成一个个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它是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与青山碧海蓝天相伴,生活如诗如画;

它是更高的收入水平: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年入几十万元;

它是更好的福利保障:2020年为村民缴纳合作医疗投保费用16.69万元;2019年村民分红、2020年春节村民福利共计200万元;

……

绿色是财富,也是品牌。獐岛守住了这片绿色,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有了绿色做底色,獐岛人的小康生活才更加亮丽多彩。

▲ 由桂琴展示自家的海货。张园园/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