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7月20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闻 “科学育儿”贩卖的是科学还是焦虑 承认了女性社会地位,却否定了她们的家庭贡献 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正式启用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庭革命》作者赵妍杰博士谈近代家庭革命的深刻影响:

承认了女性社会地位,却否定了她们的家庭贡献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蔡敏

1904年,丁初我号召闺阁中的女子“革命!革命!家庭先革命!”秋瑾不仅提倡“革命当自家庭始”,而且身体力行……20世纪初的家庭革命,是一个人人认为已经知晓而其实所知不多的题目。
近来出版的《家庭革命:清末民初读书人的憧憬》一书,正是从家庭本身出发,重新审视了家庭革命在近代中国的走向。就此,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专访了该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妍杰。
为国破家的家庭革命
记者:您对家庭革命的看法是什么?
赵妍杰:近代中国的革命不仅仅是颠覆政权的暴力革命,也涉及社会、文艺、思想的方方面面,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彻底变革,甚至包括心灵的革命。我更愿意从广义的、开放的层面去理解那裹挟着憧憬与理想的革命。家庭革命恰恰就体现了读书人赋予革命可能带来的建设一面,它既包括进步改良之意,也包括根本废除之意。总之,家庭革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近代中国“革命”的丰富性。
记者:怎么理解清末以来,特别是五四前后,从改良到革命的思潮从政治转向了家庭?
赵妍杰:改良和革命的框架对近代史的很多问题有解释力,但是它对家庭革命不具有解释力。我的一个基本看法是受西方思想的冲击之后,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逐渐解体了,家庭革命恰恰展现了这种解体过程,其实也主动参与了这个过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家庭和国家的关系,以及家庭和个人的关系。前期,最先表现出来的是为国破家的家庭革命,很快就受到反对国家、强调世界主义的各种思想的冲击而表现为“去国去家”,到五四时期又进一步转变为为了人生的幸福而要实行家庭革命。同时,为国破家的观念仍是一股重要的潜流,而为了人生幸福的家庭革命又很快转变为重构一个无家庭的社会的主张。几股力量和观念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当时新青年的思想和感情。
打破家庭制度的深刻影响
记者:家庭革命有哪些主张对当时社会影响深刻?
赵妍杰:从博士预答辩、答辩到工作面试,我面对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一般的百姓是不思考我为什么这么生活,大多数是按照我父亲这样生活,所以我也这么生活,或是周围人都这么做,所以我也这么做,这就是传统和习俗的力量。而家庭革命的提倡者恰恰是那些受过教育又受时代思潮影响比较深的读书人,他们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以及人类命运有着深刻的关怀,才会思考人们应该怎样生活的问题。对他们而言,废家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手段,其核心目的在于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家庭革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波及百姓的生活,这些材料散落在各种各样的历史资料中。比方说,清末太原举人刘大鹏就曾记录儿子跪求父亲为“同等”,不为“父子”。我最近刚读完《沈锡庆日记》,他是清末革命党徐锡麟的表侄。在1931年1月4日日记中,他记录了一封写给弟弟的信。他说:“弟已行年二十,依旧礼应行正冠,依新法已届成年。无论新旧,皆重自立,宜有室家。……唯以现世潮流,婚姻为个人之自由,不妨自主,故特先征同意。如吾弟拟从旧式,即如兄从前办法。自当由二哥做主,照旧办理。如吾弟拟从新式,即自由结婚。亦当预先说明。”还有很多例子可以看出家庭革命对家庭内部父兄与子弟、夫妻、母子关系的冲击以及社会风气的转变。
记者:打破家庭制度,实现妇女解放在当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有哪些主张和行动同样也对今天的妇女发展有重要意义?
赵妍杰: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但是我在书中没有展开讨论。家庭革命和近代以来的妇女解放、女权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言说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中一部分号召者并非在保存家庭的前提下提倡女权,而是要以社会取代家庭的形式来解放妇女。这意味着要每个人都平等地加入社会,儿童交由社会公育,但是现实中儿童仍是要靠家庭来抚育的,其中母亲的责任尤重。我认为妇女解放的历史意义或许是迅速承认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但是它也否定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贡献,其结果恐怕是妇女不得不挣扎在家务劳动和社会工作之间。
记者:怎么看待这一时期站在小家庭的角度对于大家庭的批判?
赵妍杰:我的基本看法是,对五四时期西方理想快乐的小家庭既是事实,也是迷思。当然小家庭强调夫妇在成婚之前认识,这有助于夫妇之间的了解、建立友谊以及婚后的和谐。与此相关,在新青年意识中,大家庭象征着压制、束缚、桎梏,也是虚实共存的。这种中西、新旧、苦乐对立二分的看法,其实是建构出来、充满想象的,无论中或西,大家庭或小家庭,都是苦乐并存的。到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家就已经反思大家庭的优点和小家庭的缺点,这正是我目前正在写的一篇论文。
家庭革命塑造下的日常
记者:此外,家庭革命对后世还有哪些影响?
赵妍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家庭革命不是一个观念,而是一个概念群,或者说是一个仓库,不同时代的人放置不同主张在里面。除了前面提到的“为国破家”“去国去家”之外,还包括自由恋爱、恋爱自由、结婚自由、离婚自由、儿童公育等主张。这些思想观念对政治、社会、文学、历史都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家庭革命塑造了现代中国人的婚姻观念、家庭观念、家国观念。也可以说我们正生活在家庭革命所塑造的日常生活之中。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而爱情的消失就应该离婚,这个观念五四时期非常流行,现在也同样是我们的观念。巴金的小说《家》显然是受了五四时期家庭革命的影响,我记得他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此言不虚,这也塑造了我们对旧家庭的想象。家庭革命对日常生活、文学艺术乃至立法司法的影响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